送李学士使北

作者:司马光宋代

征盖霜空迥,飘摇迎塞鸿。
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
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

分类:

作者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送李学士使北》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李学士北上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思念和对国家边疆的关切。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征盖霜空迥,飘摇迎塞鸿。
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
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北方边疆为背景,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表达对李学士的送别之情,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边疆戍卫的思考。

首先,诗中的“征盖霜空迥,飘摇迎塞鸿”描绘了北方边塞的广阔和辽远,以及李学士踏上征途的壮丽场景。这里的“霜空”和“塞鸿”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北方边疆的严寒和边塞的辽阔。

其次,诗中的“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担忧。这里的“虏牙”指的是北方的敌人,暗示了边塞的危险。而“汉节”则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尊严和荣耀,下天中则意味着国家的中心地位。通过这样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和对国家尊严的捍卫。

接着,诗中的“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描绘了北方边塞的严寒环境。这里的“酒薄”暗示了边塞的艰苦生活,而“阴山雪”和“易水风”则表达了严寒的气候和寒冷的风。这些描写增强了对边塞环境的感知,同时也凸显了李学士北上的艰辛。

最后,诗中的“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表达了对边塞战事的忧虑和对李学士的思念之情。边塞的战乱和边界的动荡使得边塞的声音无法被听见,而作者的思念之情却无穷无尽。这种对边塞战事和对李学士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景象和表达对李学士的送别之情,展现了作者对国家边疆的关切和对边塞戍卫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写和对边塞战事的忧虑,诗中也蕴含了对国家安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sòng lǐ xué shì shǐ běi
送李学士使北

zhēng gài shuāng kōng jiǒng, piāo yáo yíng sāi hóng.
征盖霜空迥,飘摇迎塞鸿。
lǔ yá qīn hǎi jiǎo, hàn jié xià tiān zhōng.
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
jiǔ báo yīn shān xuě, qiú hán yì shuǐ fēng.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
biān shēng bù kě tīng, guī sī hào wú qióng.
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