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赞大臣的拼音、解释、组词
参赞大臣的简介:
cān zàn dà chén
官名。清代设于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乌什等处,地位略低于将军。又多设于出征之统帅下,赞襄军务。
官名。清代设于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乌什等处,地位略低于将军。又多设于出征之统帅下,赞襄军务。
- AI解释
《参赞大臣》一词源自古代汉语,主要用在清朝时期,指的是辅佐高级官员处理政务、外交事务等职务的人。这类职位多见于清廷中央和地方官僚体系中,具体职责包括协助高官策划政策实施、参与决策过程、解决行政管理中的问题等。
详细解释:
- 参赞:意为辅助或咨询。
- 大臣:古代对高级官员的统称。在清朝,通常指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等重要职位。
因此,“参赞大臣”就是那些被派遣去协助某些高级官员(如亲王、郡王)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的人。
造句:
- 清朝末年,李鸿章曾多次派遣参赞大臣赴国外考察,以便了解西方的科技与文化。
- 在乾隆年间,雍正帝便任命了一批得力的参赞大臣来协助管理地方事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参赞大臣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仅要精通朝廷政策,还需具备丰富的国际知识和经验。
- 由于皇帝远在北京紫禁城处理朝政,许多重要决策需要依靠这些驻扎在外的参赞大臣来实施。
- 在清朝晚期,“洋务运动”期间,参赞大臣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推动国家现代化。
以上句子展示了“参赞大臣”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职责。希望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词!
分词解释
参
cān,shēn,cēn,sān
1 加入在内:~加。~与。~政。~赛。~议。2 相间,夹杂:~杂。~半。3 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考。~照。~省(xǐng)(检验省察)。~看。~阅。~检。4 探究,领悟:~悟。~透。~破。~禅。5 旧指下级进见上级:~见。~拜。6 弹劾,向皇帝告状:~奏。~劾。~革。
赞
zàn
1 帮助,辅佐:~助。~划。~襄(协助)。~理。~成。2 主持礼仪:~礼。3 夸奖,称扬:~叹。~许。~扬。~和(hé)。~颂。~赏。~词。~誉。称~。4 一种文体,用于颂扬人物:小~。像~。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臣
chén
1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僚。~子。~服。君~。2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愿奉璧往使。”3 古人谦称自己。4 古代指男性奴隶:~仆。~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