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585-630)的拼音、解释、组词

杜如晦(585-630)的简介:

dù rú huì (585-630)
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后归唐,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参预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得帝位。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有“房谋杜断”之称。

  • AI解释

《杜如晦(585-630)》描述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他与魏徵同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之一,在贞观之治中起了关键作用。

杜如晦出身于北周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23岁即担任秦王府(李世民的府邸)军谘记室参军事。在唐初群雄逐鹿、战争不断的时代背景下,他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杰出的治国才能,在李世民登基后被重用,并迅速成为宰相之一,与房玄龄并称为“房谋杜断”,为唐太宗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在唐朝初年,杜如晦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包括处理地方割据势力、制定国家政策等,尤其擅长于军事策略。他的去世对贞观之治产生了影响,但其治世功绩被历史所铭记。

以下是五个使用“杜如晦”的造句:

  1. 杜如晦是唐代的政治家,他与魏徵一起协助唐太宗开创了盛世。
  2. 史学家在研究唐代政治时,常常提到房玄龄和杜如晦这对黄金搭档的故事。
  3. 唐朝的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有像杜如晦这样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辅佐。
  4. 杜如晦的政治智慧与决断力为他赢得了“杜断”的美誉,也使其成为后世称颂的对象。
  5. 在历史课上讲到唐朝名臣时,老师特别提到的两个名字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分词解释

1 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2 阻塞(sè),堵塞(sè):~绝。~塞(sè)。~门谢客,防微~渐。3 〔~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4 姓:~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借指酒)。

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4 到,往:~厕。5 假若,假设:~果。~若。假~。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7 与,和:“公~大夫入”。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10 表示举例:例~。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13 姓。

huì

1 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朔。2 夜晚:~明。风雨如~。3 昏暗不明:~暝。~暗。~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意义不明显)。4 不顺利,倒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