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平则鸣的拼音、解释、组词
物不平则鸣的简介: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 AI解释
《物不平则鸣》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韩愈的作品。原文出自他的《送孟东野序》,该文旨在表达一种观点,即事物或人心中的不平衡状态往往会促使人们发声或采取行动。
详细解释:
- 物不平则鸣:字面意思是“当事物存在不公正或者不公平的状态时,就会有声音产生”。这里的“物”可以理解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等;“鸣”,即发出声响或表达意见。
这一成语强调的是,在面对不公或不满时,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发声、行动,力求改变现状。它鼓励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提倡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勇敢站出来。
造句示例:
- 面对公司的不合理制度,他决定以实际行动鸣冤,最终推动了改革。
- 她始终认为物不平则鸣,在公司内部发现了问题之后,她坚决要求进行调查和改进。
- 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应有权利和自由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有时候会因此而遭遇不公平对待。这正是“物不平则鸣”所体现的真谛。
- 这次关于环境保护的演讲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时,“物不平则鸣”的呼声便日益高涨。
- 村民们因土地纠纷多年得不到妥善解决,终于决定集体上访,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诉求和不满——这正是“物不平则鸣”原则的具体体现。
分词解释
物
wù
1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生~。~体。货~。礼~。文~。~价。~质。地大~博。~极必反。2 内容,实质:言之有~。3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望所归(众望所归)。
不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平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则
zé
1 模范:以身作~。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3 效法:~先烈之言行。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8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鸣
míng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