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奏名的拼音、解释、组词

特奏名的简介:

tè zòu míng
1.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

  • AI解释

特奏名》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虽然没有通过正式的科举考试(如乡试、会试),但在特殊情况下经皇帝特批而获得入仕资格的人。这些人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未参加或通过常规科举程序,也可以被朝廷特别推荐为官吏。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科举体系中对人才选拔的灵活性和皇帝对于特定人才的重视。

造句

  1. 在明代,因国家急需人才,特奏名成为了选拔特殊技能或者紧急情况下需要的人选的重要途径。

  2. 历史记载中,有些文人学者虽未参加科举考试,但因其特长被皇帝特诏入仕,并获得‘特奏名’的头衔,得以进入官场。

  3. 清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特奏名’制度下的人物进行描述和评价。

  4. 由于国家推行改革政策需要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有学者提出重新审视‘特奏名’制度,以便更加灵活地选拔人才。

  5. 古代的科举制虽然限制了选官的方式,但‘特奏名’的存在却为一些未经过常规考试途径的人士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特奏名”这种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实施和规定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其含义与实际操作方式。

分词解释

1 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殊。~色。~产。~权。~性。~征。~需。~技。~务。~区。~价。~例。~效。2 单,单一:~为(wèi )。~设。~地。~惠。~辑。~使。~赦。~约。3 只,但:不~如此。“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4 三岁的兽,一说四岁的兽:“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5 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马和雄性的牲畜。6 配偶,匹配:“不因旧姻,求尔新~”。

zòu

1 作乐(yuè ㄩㄝˋ),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国歌。~鸣曲。2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议。~疏。~折。~本。~对。3 呈现,取得:~效。~功。~捷(取得胜利)。大~奇功。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