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书院的拼音、解释、组词
应天府书院的简介:
yīng/yìng tiān fǔ shū yuàn
也称“睢阳书院”。原址在今河南商丘(旧名睢阳)县城。五代后晋杨悫建私学,戚同文在此讲学,称“睢阳学舍”。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曹诚就其地筑学舍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余卷,广招生徒。院址属应天府治,故称。范仲淹曾在此读书、讲学,由此书院名声大振。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明嘉靖年间改建,名“应天书院”。万历年间废。清乾隆年间重修,后屡遭兵火,遗物荡然无存。
也称“睢阳书院”。原址在今河南商丘(旧名睢阳)县城。五代后晋杨悫建私学,戚同文在此讲学,称“睢阳学舍”。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曹诚就其地筑学舍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余卷,广招生徒。院址属应天府治,故称。范仲淹曾在此读书、讲学,由此书院名声大振。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明嘉靖年间改建,名“应天书院”。万历年间废。清乾隆年间重修,后屡遭兵火,遗物荡然无存。
- AI解释
《应天府书院》指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机构。以下是对其详细的解释,以及五个相关的句子。
详细解释
应天府书院 是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的一所著名书院。它是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其他三大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在当时不仅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镇,而且对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所书院创立于北宋初年,是宋代著名学者、政治家范仲淹倡导并亲自参与创办的一座重要学府。它以培养儒家人才为目标,注重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应天府书院在历史上多次更名,并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承担着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角色。
造句
- 古代文人墨客常相聚于 应天府书院,探讨学问,交流思想。
-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同时还是应天府书院的创立者之一,他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 在古代,很多学者及学子都会前往应天府书院深造,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与智慧。
- 应天府书院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遐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今天的商丘市不仅保留着应天府书院的遗址,还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分词解释
应
yīng,yìng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2 回答:答~。喊他不~。~承。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4 姓。
天
tiān
1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2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3 气候:~气。~冷。4 季节,时节:冬~。5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6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7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8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9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府
fǔ
1 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库。天~。2 旧时封建贵族和官僚的主宅,泛指一般人的住宅:~邸。~第。王~。~上。3 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开封~。~尹。~治。~试。首~。4 国家行政机关:政~。官~。5 古同“腑”,脏腑。
书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院
yuàn
1 围墙里房屋四周的空地:~子。~墙。庭~。2 某些机关、学校和公共场所名称:法~。医~。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