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1602-1645)的拼音、解释、组词
史可法(1602-1645)的简介:
shǐ kě/kè fǎ (1602-1645)
明末大臣。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进士。曾被派遣镇压农民起义军。后任南京兵部尚书。明朝灭亡后,在南京拥立南明弘光帝,任东阁大学士。后被派到扬州督师抗清守城。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劝降,他坚决拒绝。清军攻破扬州城后,他自杀未死,被俘后不屈殉难。扬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岭筑衣冠冢凭吊纪念他。
明末大臣。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进士。曾被派遣镇压农民起义军。后任南京兵部尚书。明朝灭亡后,在南京拥立南明弘光帝,任东阁大学士。后被派到扬州督师抗清守城。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劝降,他坚决拒绝。清军攻破扬州城后,他自杀未死,被俘后不屈殉难。扬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岭筑衣冠冢凭吊纪念他。
- AI解释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庵,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官宦家庭,在明清易代之际,积极投身于抗清复明的斗争中。史可法在南京被攻陷时,拒绝投降清朝,与明朝遗臣共赴国难,最终战死沙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忠诚精神。
详细解释
- 生平背景:史可法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国经历了从明代到清朝的更替。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期。
- 主要事迹:
- 史可法曾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包括兵部尚书、南京总督等,是明朝末年的重要官员之一。
- 明朝灭亡后,史可法在扬州进行抗清斗争,并多次拒绝投降清朝。
- 1645年,史可法被清军包围于扬州城中,在绝境之下,他写下著名的《留简诸公》,表明自己坚守民族气节的决心。最终,面对清军的强大压力和扬州城的陷落,史可法选择自缢殉国。
- 历史地位:史可法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后人,他的忠诚与勇敢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造句
- 史可法作为明末时期的英雄,其事迹被编入中学历史教材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 在抗日战争期间,很多中国人民都以史可法的英勇事迹为榜样,积极投身于抵抗侵略者的第一线。
- 南京市建有一座以史可法命名的公园,旨在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并传承他的精神。
- 每逢清明节,各地都有人自发组织活动,缅怀包括史可法在内的古代忠烈之士。
-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于史可法其人生平事迹的描绘与颂扬。
分词解释
史
shǐ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3 古代官职:刺~。御~。4 姓。
可
kě,kè
1 允许:许~。认~。宁~。2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3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4 适合:~身。~口。~体。5 尽,满:~劲儿干。6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8 表示强调:他~好了。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11 姓。
法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