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的拼音、解释、组词

学衡派的简介:

xué héng pài
文学团体。因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1922年成立于江苏南京。主要成员有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胡先、吴宓等。反对用白话取代文言,提倡国粹。

  • AI解释

《学衡派》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股重要的学术流派,主要形成于20世纪初,其命名源于1918年创办的《学衡》杂志。该派强调实证研究与西方科学精神相结合,并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这一流派主张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细解释:

  • 背景与成因:《学衡派》主要形成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对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该派力图维护传统学问的地位,同时接受西方科学精神。
  • 代表人物:胡适、吴宓(穆)等是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学衡》杂志及其他学术活动,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核心观点:主张中西文化应并重发展;提倡实证研究方法,并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继承。

造句示例:

  1.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学衡派》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胡适先生是《学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中西文化并重发展,在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3. 通过在《学衡》杂志上发表文章,《学衡派》的学者们成功地推广了其学术理念与方法论。
  4. 虽然《学衡派》成立初期曾面临不少争议,但其坚持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 在今天看来,《学衡派》代表了一种平衡中西文化、重视科学研究的精神传统。

分词解释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héng

1 秤杆,泛指秤:~器。~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鉴(衡镜)。2 称量:~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3 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情度理。4 平,对等:平~。均~。5 指北斗星:~汉(北斗星和银河)。6 古同“横”,纵横。

pài

1 水的支流:九~(指长江支流之多)。2 一个系统的分支:~系。~别。~性。党~。3 作风,风度:正~。气~。~势。~头。4 分配,指定:~赴。~驻。~遣。委~。5 指摘:~不是。6 量词(❶用于派别,如“两~的意见争论不休”;❷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