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的拼音、解释、组词
屈大均(1630-1696)的简介:
qū dà/dài/tài jūn (1630-1696)
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青年时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一度为僧。后北游各地,图谋复明。著作有《翁山诗外》等五种,合称“屈沱五书”。
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青年时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一度为僧。后北游各地,图谋复明。著作有《翁山诗外》等五种,合称“屈沱五书”。
- AI解释
屈大均
详细解释: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名文,字骚余,又字无逸,号介子、定山老人等。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清朝初年的杰出诗人和学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清军入关后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歌。屈大均的诗作广泛涉及自然景物、历史人物,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作品格调豪迈苍凉,风格雄浑壮丽,是“岭南三大家”之一。
造句
-
文学造诣高深的屈大均,在他的诗作中,不仅表达了个人的理想与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家国情怀。
-
屈大均在抗清斗争期间流离失所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其诗歌充满了悲壮的色彩。
-
屈大均不仅是诗人,也是学问家,在《广东新语》这部著作中详细记录了岭南地区的地理、风物、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
-
每当读到屈大均的作品时,他的豪情与才气总能让人感到振奋和鼓舞。
-
屈大均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在后世也得到了认可,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之一。
分词解释
屈
qū
1 使弯曲,与“伸”相对:~曲(qū)。~折。~膝。~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一指。卑躬~膝。2 低头,降服:~服。~从。威武不~。3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委~。~辱。~才。~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驾。~己待人。4 理亏:~心(亏心,昧心)。理~词穷。5 姓。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均
jūn
1 平,匀,引申为调和:~衡。势~力敌。平~。2 皆,都,老少~安。3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4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5 〔~钟〕古代乐器。6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