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制使的简介:

zhì shǐ
1.制约。 2.皇帝派遣的使者。 3.宋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

  • AI解释

制使》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由朝廷派遣的地方官员,负责监督和管理地方政务。这个词源于宋代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具体职责和权力范围,但大体上都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详细解释

  • 职官制度:在古代中国,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掌控,朝廷往往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直接管理或监督。这些被派遣的地方官员被称为“制使”。
  • 职责权限:“制使”的具体职责和权力因时代、地区及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他们会参与地方政务管理、处理纠纷、考察官吏表现等方面的工作。
  • 身份地位:作为朝廷派出的代表,“制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的行为往往被视为官方意志的表现。

造句

  1. 宋代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常常派遣“制使”前往巡视,以确保地方秩序稳定。
  2. 在明清时期,每逢重要政务,皇帝往往会临时任命一位“制使”,负责处理特定问题或执行特别任务。
  3. 制使”的设立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趋势,通过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地方来减少权力分散的风险。
  4. 尽管“制使”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利,但他们在地方的实际影响力往往受限于本地士绅和官员的态度与配合程度。
  5. 历史记载中,“制使”有时会因滥用职权或行为不当而遭到非议,这反映了这一职务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请注意,《制使》并非现代汉语词汇,其使用频率较低,且主要见于古籍文献之中。上述信息基于历史记载和相关知识整理而成。

分词解释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
使

shǐ

1 用:~用。~劲。~役。~力。~钱。2 派,差谴:~唤。~命。~女。3 让,令,叫:迫~。4 假若:假~。即~。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