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明行修的拼音、解释、组词
经明行修的简介:
jīng míng xíng xiū
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 AI解释
《经明行修》这个成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来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行为修养。其中,“经”指儒家经典的书籍或理论;“明”,意为清楚明白、精通;“行”是指行动、实践;“修”则是修身养性、修为的意思。综合起来看,《经明行修》强调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详细解释
- 经:指古代儒家经典的书籍或理论。
- 明:理解清楚并能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和精神实质。
- 行: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 修:即修身,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
造句
- 李教授一直追求经明行修的境界,在学术研究上他非常认真地学习经典著作,同时将理论用于指导实际教学和科研工作。
- 在这次道德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儒家经典的含义(经明),还要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去实践这些教诲(行)并提升自己的品性修养(修身)。
-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授课程的内容(经明),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修)。
-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我们要坚持用经典智慧指导我们的行动,不断通过实践来完善自我(经明行修)。
- 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品德高尚、知行合一,真正做到了经明行修。
这样的解释和造句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明行修”这一成语。
分词解释
经
jīng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10 缢死,上吊:自~。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12 古同“ 京 ”,数目。13 姓。
明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行
háng,xíng
1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5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6 行业:同~。各~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
修
xiū
1 装饰,使完美:~饰。~辞。装~。2 整治,恢复完美:~复。~治。~缮(修理)。~浚(修理疏通)。~好。~明(古代指政治清明)。3 剪或削:~剪。4 兴建,建造:~建。~筑。5 编纂,撰写:~书。~史。~纂。6 (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学。~业。~养。7 长(cháng ),高:~长。8 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行。~女。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