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拼音、解释、组词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简介:
lìng zhī yǐ wén,qí zhī yǐ wǔ
令:命名,引申为施教;齐:使整齐。指用政治道义教育部队,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伐。
令:命名,引申为施教;齐:使整齐。指用政治道义教育部队,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伐。
- AI解释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原句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这里的“令之以文”和“齐之以武”,分别指的是通过道德教化和法律制裁来治理国家或管理人民。
- “令之以文”:这里的“文”代表的是礼乐、教化和道义。即通过制定规范、提倡礼仪、强调教育等方式,用文化的力量引导人们的行为。
- “齐之以武”:其中的“武”指的是刑罚和强制手段。“齐之以武”意指当道德教化不足以维持秩序时,可以通过法律制度、军事力量等强硬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句话反映了一种综合治理的思想,强调了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应综合运用文化与法制两种手段,既重视精神层面的引导,也注重物质层面的规范。这样的治理方式既可以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又能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从而达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造句示例:
- 为了维护社区秩序,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方式来增强居民的责任感与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 在企业管理中,“令之以文”可以通过设立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途径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齐之以武”则可以体现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上。
- 当前社会治安面临挑战,既要强化法治建设,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策略才能有效应对。
- 在学校管理中实施德育为先,辅以必要的制度约束,就是遵循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原则的具体体现。
- 为了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既要注重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也要强化社区治安管理,做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分词解释
令
líng,lǐng,lìng
1 〔~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以
yǐ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急乎?11 及,连及:富~其邻。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齐
qí,jì,zī,zhāi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4 全;完全:~全。人到~了。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武
wǔ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