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功颂德的拼音、解释、组词
歌功颂德的简介:
歌、颂:颂扬。颂扬功绩和德行。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歌颂功绩和恩德。语本《史记.卷四.周本纪》。
2. 《史记.卷四.周本纪》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1>乃贬2>戎狄3>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4>;作五官5>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注解〕 (1) 古公: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祖父。初居邠,为避狄人侵扰,迁于岐山下之周原,邠人皆追随,乃于其地立国,国号周。武王时,追尊为太王。 (2) 贬:减少、减损。此处有变革之意。 (3) 戎狄:指居于西北边境外的野蛮民族。 (4) 邑别居之:设邑落分别居住。 (5) 五官:周代之五官,分别为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3. 周朝传至古公亶父时,才正式建国,立国号周。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给他们。随后又再度侵扰,想要抢夺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抵抗。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要让他为大家谋利益。现在边疆民族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随我或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如今民众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要我牺牲别人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不忍心。」于是就带领部属离开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携幼,全跟著古公来到岐下。邻国听说古公的仁义,也有许多人来归附他。因此古公就变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几个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以办理事务。人民谱歌作乐,以歌颂他的功德。后来「歌功颂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歌颂功绩和恩德。
1. 赞扬功绩,称颂德行。【例】位高者对于他人歌功颂德更需谨慎以对,以免自矜招忌。
1. 歌颂功绩和恩德。语本《史记.卷四.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也作「歌功诵德」。
词语解释
歌功颂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用诗歌、文章或其他方式赞扬某人的功德或成就。它常用于古代文人对皇帝、官员或者英雄人物进行赞美和歌颂,但在现代语境中,其使用范围有所拓宽,可以指任何受称赞的人物。
- 功:功劳、成绩。
- 德:品德、道德。
- 歌:歌唱、赞扬。
- 颂:赞颂、歌颂。
造句
- 古代用法示例:
-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以歌功颂德的方式记录帝王的丰功伟绩,使后世得以铭记。
-
历史人物评价:
-
宋代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歌功颂德,通过描绘杭州的繁华景象来赞美当时的宋徽宗。
-
现代褒奖用例:
-
为了表彰李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教学成果,学校决定举办一次歌功颂德的活动。
-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各种诗篇歌功颂德的方式来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
-
表扬大会场景描述:
- 在表彰大会上,主持人用动人的语言和歌曲歌功颂德,对所有获奖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分词解释
gē
1 唱:~唱。~咏。~颂。~坛。~台舞榭。~舞。能~善舞。2 能唱的文词:唱~。~谱。~词。~诀。民~。诗~。~行(xíng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咏言。gōng
1 劳绩,成绩,与“过”相对:~勋。~绩。论~行赏。徒劳无~。~德无量(liàng )。~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2 成就,成效:成~。~能。~亏一篑。事半~倍。急~近利。3 物理学上指用力使物体移动的工作,等于力乘移动的距离:~率。4 本领,能耐:~夫。~底。~力(a.功夫和力量;b.功效)。~到自然成。sòng
1 赞扬:~扬。歌~。~词。赞~。~古非今。2 以颂扬为内容的文章或诗歌:祖国~。青春~。3 祝愿:祝~。敬~大安。4 中国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诗经》里面,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类。dé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2 心意,信念:一心一~。3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