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德事件的拼音、解释、组词
苏台德事件的简介:
sū/sù tái/tāi dé shì jiàn
1938年法西斯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西北边境苏台德区的事件。这一地区居民多为日耳曼人,在德国挑动下,当地德意志党不断进行反政府活动,要求“自治”,希特勒乘机干涉,并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9月,英、法为自身利益,同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苏台德区遂为德国侵占。
1938年法西斯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西北边境苏台德区的事件。这一地区居民多为日耳曼人,在德国挑动下,当地德意志党不断进行反政府活动,要求“自治”,希特勒乘机干涉,并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9月,英、法为自身利益,同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苏台德区遂为德国侵占。
- AI解释
《苏台德事件》,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术语,而是可能在描述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相关的情况。通常,“苏台德”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地区,位于该国南部边缘,紧邻奥地利,并拥有大量说德语的人口。这个词与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一些行动有关。
在历史上,苏台德事件通常用来指代1938年纳粹德国利用捷克斯洛伐克国内苏台德区的德语居民不满,要求割让这些地区给德国的行为。这是导致慕尼黑协定签署(Munich Agreement),最终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事件。
以下是五个使用“苏台德”概念创作的句子:
- 历史学者指出,在纳粹德国占领前,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就存在政治紧张局势。
- 电影《战火中的最后一课》试图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展现苏台德事件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 苏台德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冲突的一个焦点地区。
- 像慕尼黑协定这样的协议往往被视为导致类似苏台德问题加剧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未能根本解决争端。
- 研究表明,在处理像苏台德这类敏感地区时,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分词解释
苏
sū,sù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2 指须头下垂物:流~。3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4 缓解,解除:以~其困。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7 姓。8 见“ 噜 ”字“噜苏”。
台
tái,tāi
1 高平的建筑物:亭~楼阁。2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窗~。灯~。3 量词:一~戏。4 台湾省的简称:~胞。~币。5 姓。6 桌子、案子:写字~。7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8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9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鉴。~甫。
德
dé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2 心意,信念:一心一~。3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4 姓。
事
shì
1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2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3 职业:谋~(指找职业)。4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5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6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7 服侍:~父母。
件
jiàn
1 量词,用于个体事物:一~事。2 指可以一一计算的事物:零~儿。案~。3 不平常的大事情:事~。4 文书证明之类:文~。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