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家的拼音、解释、组词
八大家的简介:
bā dà jiā
1.对唐﹑宋八位著名古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的合称。详"唐宋八大家"。 2.清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王士禄﹑王士禛﹑汪琬﹑程可则皆工诗﹐称"海内八大家"。见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程可则》。 3.清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麟﹑曾燠﹑洪亮吉﹑孙星衍﹑孔广森俱工骈文﹐亦号"八大家"。见清吴鼒编《八家四六文钞》。
1.对唐﹑宋八位著名古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的合称。详"唐宋八大家"。 2.清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王士禄﹑王士禛﹑汪琬﹑程可则皆工诗﹐称"海内八大家"。见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程可则》。 3.清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麟﹑曾燠﹑洪亮吉﹑孙星衍﹑孔广森俱工骈文﹐亦号"八大家"。见清吴鼒编《八家四六文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唐宋古文八大家。参见「唐宋古文八大家」条。
2. 清代骈文八大家。即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麒、曾燠、洪亮吉、孙星衍、孔广森八人,皆长于骈文,吴鼒选为骈文八大家。
《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唐宋时期在散文创作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八位作家。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宋代,“八大家”之称多是后人对这些文豪的尊称。这“八大家”分别是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曾巩。
详细解释
-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
柳宗元(773年-819年):世称“柳河东”,是与韩愈齐名的古文大家,也是唐宋八家中唯一的一位诗人兼散文家。
-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和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中主张变革的代表人物之一。
-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北宋散文家。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的创作上也有极高成就。
-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是苏轼的弟弟,与父亲苏洵以及兄长一同被誉为“三苏”,北宋文学家、宰相。
-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与其父曾致尧、其弟曾肇均为宋代散文大家。
造句
- 韩愈的《原道》是唐代古文运动中重要的文献之一,《八大家》中的他不仅在思想上有着独到见解,在文学创作上也极为出色。
-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中,用散文的形式描绘自然美景,体现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 欧阳修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新五代史》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作为“八大家”的一面。
- 王安石推行变法革新之际,以其卓越的文笔写下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政论散文中彰显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政治智慧与文学才华。
-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文作品,《赤壁赋》便是一例,展现了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非凡才情和深厚学识。
分词解释
八
bā
1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家
jiā,jia,jie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庭。~眷。~长(zhǎng )。~园。~谱。~塾。~乡。~风。~训。~规。~喻户晓。如数~珍。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3 居住:“可以~焉”。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8 学术流派:儒~。法~。道~。墨~。纵横~。诸子百~。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人家。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