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屐的拼音、解释、组词
笋屐的简介:
sǔn jī
1.用笋壳编结为面的木屐。
1.用笋壳编结为面的木屐。
- AI解释
《笋屐》一词在古文或诗词中出现时,通常是指用竹子制作的木屐。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便于行走于崎岖不平、多石或者湿润的土地上,会穿着木屐。而“笋”在这里并不特指竹笋,在此语境下,“笋”的使用是为了形容竹制屐具轻巧如春笋之态。
详细解释
- 笋: 在这里用来形容木屐的质地轻便、形状修长。
- 屐: 古代的一种木底鞋,多用作雨天或路面不平的情况下的防滑鞋。由于是用竹子制作且轻巧方便,故称“笋屐”。
造句
- 游子归心似箭,身着一袭布衣、脚踏一双笋屐,急急忙忙地往家的方向赶。
-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脚著谢公屐”可以理解为穿着轻便如笋的木屐。
- 春风中,村头的孩子们提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脚上的笋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诗人漫步于江南水乡的小径上,脚下轻盈踩着几双笋屐,在湿润的青石板路上留下串串清脆的声音。
-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日暮长堤帆影没,一双闲鹤步如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竹杖芒鞋”可理解为类似笋屐的简易出行装备。
这些造句不仅展示了词语的应用场景,还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生活细节的独特感受和描绘。
分词解释
笋
sǔn
1 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茎、芽,又称“竹笋”,可以做菜吃。可食用者主要有“毛竹笋”、“慈竹笋”、“麻竹笋”等。2 竹子的青皮:~席(用竹青编成的席子)。3 同“ 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