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刑书的拼音、解释、组词
铸刑书的简介:
zhù xíng shū
1.春秋时代郑晋等国实行法治﹐把刑法条文铸刻在鼎上﹐因称。 2.借指公开颁布重刑。
1.春秋时代郑晋等国实行法治﹐把刑法条文铸刻在鼎上﹐因称。 2.借指公开颁布重刑。
- AI解释
《铸刑书》,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在公元前536年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深远。
详细解释
- 背景: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奴隶制解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逐渐瓦解。面对新的形势,各诸侯国都在探索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方法。
- 内容:“铸刑书”指的是子产将成文法条铸在金属鼎上,公开于国人面前,使法律不再局限于贵族之手,而是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举措,标志着中国古代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一步。
- 影响:尽管“铸刑书”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与批评(如孔子认为其过于残酷),但这一举动无疑促进了法律制度的进步和社会公正的发展。
造句
- 子产将《铸刑书》刻在铁鼎之上,使法令公开透明,成为百姓遵行的准则。
- 随着社会的发展,《铸刑书》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为了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铸刑书》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鉴《铸刑书》的精神,促进更加公正合理的法治建设。
- 遵循《铸刑书》的理念,公开透明的司法程序能够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支持。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