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武兰亭的拼音、解释、组词
定武兰亭的简介:
dìng wǔ lán tíng
1.《<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简称"定本"。一说《<兰亭序>帖》原本为唐人所作,非王羲之书。参阅宋桑世昌《兰亭考》﹑郭沫若等《兰亭论辨》。
1.《<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简称"定本"。一说《<兰亭序>帖》原本为唐人所作,非王羲之书。参阅宋桑世昌《兰亭考》﹑郭沫若等《兰亭论辨》。
- AI解释
《定武兰亭》是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版本,它源自王羲之的著名作品《兰亭序》,但其流传和保存方式独特。下面我们先来详细解释一下“定武兰亭”这个词。
详细解释
-
定武兰亭:指的是历史上发现并广泛传抄、临摹的一个《兰亭序》版本。这个版本在北宋时期以刻石的形式被确认,后来又因为多次拓印而成为后世研究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之一。
-
“定武”源于唐代,当时有一个地方叫做定州(今河北定县一带),这里曾发现并刻制了《兰亭序》的一个刻本。这个刻本经过宋朝的大量拓印和广泛传播,使得“定武兰亭”成为了后世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参考。
-
这一版本以唐代楷书笔意为基础,融合了当时流行的书写风格,尤其是唐太宗对王羲之作品的喜爱与推崇。它不仅在书法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因为其历史地位和广泛流传,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和书法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造句
- 他每天坚持临摹《定武兰亭》,希望能达到更高的书法技艺水平。
- 这件唐代的拓本被认定为是《定武兰亭》中的精品之作。
- 专家们对《定武兰亭》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王羲之的艺术风格。
- 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珍贵的《定武兰亭》,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目光。
- 这部作品在古代就已经是学书者的必修课目,《定武兰亭》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分词解释
定
dìng
1 不动的,不变的:~额。~价。~律。~论。~期。~型。~义。~都(dū)。~稿。~数(shù)(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规~。鉴~。2 使不变动:~案。~罪。决~。确~。3 平安,平靖(多指局势):大局已~。4 镇静,安稳(多指情绪):心神不~。5 确凿,必然的:必~。镇~。6 预先约妥:~计。~情。~货。~做。7 姓。
武
wǔ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
兰
lán
1 指“兰草”和“兰花”:~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摧玉折(喻贤人夭折,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死)。2 古书上指“木兰”。3 古同“栏”,家畜圈(juàn )。4 古同“斓”,斑斓。5 姓。
亭
tíng
1 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凉~。牡丹~。2 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书~。邮~。岗~。3 适中,均匀:~匀。4 正,当:~午(正午,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