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辟(-bì)的拼音、解释、组词
征辟(-bì)的简介:
zhēng bì
又称“辟除”。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亦称征辟。
又称“辟除”。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亦称征辟。
- AI解释
《征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专门用于描述选拔官员制度的术语,主要指的是君主、高官或地方政府通过直接召请或推荐的方式选任官员。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方式,具体包括“征”和“辟”两种形式:
- 征:皇帝或上级官员向各地发出正式邀请,请某人来担任官职。
- 辟:朝廷高级官员(如三公、三少等)直接选拔人才并推荐他们进入仕途。
这种选官制度强调的是德才兼备,注重个人品德和能力。征辟制是中国古代选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至隋唐时期尤为盛行。
以下是使用“征辟”一词的五个造句:
- 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就是通过“征”这一方式被征召入朝为官。
-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受到刘备的“辟”荐,成为其重要的辅臣之一。
- 古时朝廷每逢大员更替或新帝登基,往往会发布诏令广开“征辟”,寻觅贤才。
- 李白年轻时也曾参与地方长官通过“辟”举荐他入仕的选拔过程。
- 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兴起后,“征辟”作为主要选官方式之一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对某些特殊职位的选取发挥着作用。
分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