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伪的拼音、解释、组词
化性起伪的简介:
huà xìng qǐ wěi
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 AI解释
《化性起伪》这一成语出自于古代哲学家荀子,原文中是“化性起伪”,在《荀子·乐论》中有这样的记载:“不学而能,谓之性;必学而后能者,谓之伪。性伪合,然后礼义立。”这里,“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或天生的属性,“伪”指人为的行为、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化性起伪”的意思是指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改变人的天然本性而培养出文明礼仪和社会规范。
详细解释:
- “化性”:即改变人的本性。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荀子·性恶》),通过教育、学习等手段,可以将不良的本能或倾向逐渐转变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
- “起伪”:“伪”意为人为的行为、文明的礼仪。在荀子看来,“化性”的结果是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出符合社会规范和个人修养的行为方式。
综合而言,《化性起伪》强调了后天教育与个人修为对塑造良好行为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表明人的本性和外显行为是可以相互转化和影响的。
造句:
- 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小李已经从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转变为一个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公众演讲者。这正是“化性起伪”的具体体现。
-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他们品格上的提升,做到“化性起伪”,让孩子成为有礼貌、懂得感恩的社会人。
- 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去“化性起伪”。
- 在现代社会中,“化性起伪”的理念同样适用: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化性起伪”的重任,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分词解释
化
huà,huā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4 习俗,风气:有伤风~。5 特指“化学”:~工。~纤。~肥。
性
xìng
1 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质。~格。~命(生命)。~能。个~。属~。2 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典型~。开放~。指令~。3 男女或雌雄的特质:~别。男~。女~。4 有关生物生殖的:~交。~欲。~爱。~感。~解放。5 表示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
起
qǐ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伪
wěi
1 假,不真实:~造。~装。~劣。~证。~善。虚~。去~存真。2 不合法的:~政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