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厌人之肉的拼音、解释、组词

原野厌人之肉的简介:

yuán běn yàn rén zhī ròu
大地都吃饱死人的肉了。比喻战场中战死的人非常多。

  • AI解释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原野厌人之肉》并非一个标准的成语或者惯用语,在古代文献或现代汉语中没有找到这样的表述。它可能是某种文学创作或者是对某个情境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对于这一词语的具体解释和使用场景,我将根据可能的理解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假设性的造句。

解释

从字面意思来看,“原野厌人之肉”可以被理解为“广阔的田野或荒地对人类的肉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更多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在某个特定情境下,人们认为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行为感到不满或者厌烦。这里的关键在于,它表达了某种极端的情感状态,即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冲突。

造句

  1. 在那片荒芜的原野上,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仿佛也被战争的残酷所累,厌倦了人们带来的血腥和杀戮。
  2. 那个夜晚,被大火烧焦的山林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凄凉,它们似乎也在呼唤着人类停止破坏,否则这片土地将永远厌弃人类的肉身。
  3. 这片曾经养育无数生灵的土地,在连年战乱后已经难以再承受人们的残暴行径,原野上的风都带着一丝厌倦和冷酷。
  4. 战争的硝烟弥漫在田野上空,大地似乎也感到疲惫不堪,开始厌弃这些不断流血的人类。
  5. 人们无休止地索取自然资源,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这时,土地、山川甚至空气都仿佛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请注意,这里的造句是对“原野厌人之肉”这种假设性表达方式的应用,并非实际成语或惯用语的解释与使用。如果你有具体的历史文献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引用,请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以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和分析。

分词解释

yuán

1 最初的,开始的:~本。~告。~稿。~籍。~理。~料。~色。~始。~著。2 本来:~样。~型。~址。~主。3 谅解,宽容:~宥。~谅。4 宽广平坦的地方:~野。平~。5 同“ 塬 ”。

1 郊外,村外:~外。~景。~游。~趣。~餐。~战。四~。郊~。2 界限,范围:分~。视~。3 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cháo )”相对:朝~。下~。在~。~史。4 不讲情理,没有礼貌:~蛮。粗~。5 巨大而非分的欲望:~心。6 不受约束:心玩儿~了。7 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生。~兽。~味。~花。~菜。

yàn

1 嫌恶,憎恶:~恶(wù)。讨~。~倦。喜新~旧。不~其详。学而不~。2 满足:贪得无~。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ròu

1 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体。~类。~食。肌~。~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家属勒索钱财)。~身(佛教指肉体)。2 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桂圆~。冬瓜~厚。3 果实不脆,不酥:~瓤西瓜。4 行动迟缓,性子慢:做事真~。5 古代称圆形物中有孔的边。6 极亲密疼爱之称,多用呼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