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1915-1989)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耀邦(1915-1989)的简介:

hú yào bāng (1915-1989)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湖南浏阳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组织领导了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等工作。1981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辞去总书记职务。

  • AI解释

胡耀邦(1915-1989)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在革命时期参与了多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改革开放初期担任过中共的重要职务,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在文学、新闻领域也有涉猎。胡耀邦以其开放的思想、勇于改革的精神以及亲民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详细解释:

  1. 时代背景:胡耀邦生于1915年,在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成长,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
  2. 政治生涯:在中共早期的革命斗争中参与多个重要战役,并逐步担任党内的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初期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期间支持并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3. 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首任署长和团中央第一书记等职务期间,他积极倡导教育改革,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为改善知识分子待遇作出了贡献。
  4. 思想影响:胡耀邦以开放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党内推动了诸多政策变革。尽管晚年因不同的政治观点与毛泽东产生了分歧,但仍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关键人物。

造句:

  1. 胡耀邦的改革主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 在胡耀邦担任领导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3. 胡耀邦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位坚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4. 尽管胡耀邦与党内高层意见不合,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赞扬。
  5. 通过阅读胡耀邦的著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社会改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耀

yào

1 光线照射:~眼。闪~。照~。光~。~斑。2 显扬,显示出来:夸~。炫~。~武扬威。3 光荣:荣~。

bāng

1 国:友~。邻~。~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国(国家)。~人(本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