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的拼音、解释、组词
庐山会议的简介:
lú shān huì/kuài yì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的基本估计,并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的工作错误提出了批评意见。23日,毛泽东在会上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的信,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动摇性,是右倾性质。会议实际进程转向,错误地开展了反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斗争。全党的工作也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的基本估计,并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的工作错误提出了批评意见。23日,毛泽东在会上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的信,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动摇性,是右倾性质。会议实际进程转向,错误地开展了反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斗争。全党的工作也
- AI解释
《庐山会议》是指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在中国江西省庐山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最初是为了讨论和解决农业、工业等方面的问题,但后来逐渐演变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对彭德怀等人的批评和斗争,导致了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详细解释
庐山会议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事件,其特点是:
- 时间与地点: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在江西省庐山召开。
- 起因:最初是为了讨论和解决农业、工业等方面的问题。
- 性质转变:会议逐渐演变为对一些政治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对彭德怀等人的批评与斗争。
- 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句
- 尽管庐山会议最终成了一个政治风暴的起点,但它最初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国家的生产力。
- 在庐山会议上,讨论的主题从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了对某些高层领导人的批评与斗争。
- 许多人认为庐山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深远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文化。
- 尽管庐山会议后许多参与者经历了不平凡的经历,但历史学者们仍然在研究这个事件及其长期影响。
- 通过分析庐山会议的历史背景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20世纪中期的社会与政治变迁。
分词解释
庐
lú
1 房舍:茅~。~墓(①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②庐舍和坟墓)。2 姓。
山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会
huì,kuài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4 彼此见面:~面。~见。5 付钱:~账。~钞。6 理解,领悟,懂:~心,体~。7 能,善于:~游泳。~英语。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10 恰好,正好:~天大雨。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议
yì
1 意见,言论:~论。提~。建~。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