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锧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锧的简介:
fú zhì
1.亦作"伏质"。 2.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锧"。质,通"锧",砧。亦泛指被处死。
1.亦作"伏质"。 2.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锧"。质,通"锧",砧。亦泛指被处死。
- AI解释
《伏锧》,这个词语主要来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法律文化,它指的是在面对重要的国家事务或重大司法案件时,官员、法官或其他重要人物以身作则,立誓证明自己清白或者保证公正无私。这里的“伏”是俯伏的意思,“锧”是一种放置于地上的大木板,在古代,当一个人要立下誓言时,他可能会趴伏在这样的木板上。
这个词语的用法多见于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强调的是责任感、诚信和公正性。现代语境下使用较少,更多用于文化研究或文学创作中来表现人物对国家或法律的忠诚与承诺精神。
造句示例:
- 在面对这场涉及重大利益的官司时,这位法官选择伏锧以誓,向大众证明了自己的清廉。
- 为了平息民众对于此次冤案处理过程中的质疑声浪,御史台决定让主审官伏锧立誓,保证此次判决的公正性。
-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每逢遇有重大决策或法律裁决之际,官员们都会采取伏锧的方式以表达其对国家或人民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 古代政治家在面临关键性的决策时,常会伏锧发誓来彰显其内心的坚定与诚意。
- 这位古代将军,在率领军队出征前,曾伏锧宣誓,表示将为国捐躯的决心。
分词解释
伏
fú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