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虏的拼音、解释、组词

杂虏的简介:

zá lǔ
1.旧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称。

  • AI解释

《杂虏》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被使用,主要是指一些非汉族或外来民族。通常它是指那些不属于华夏正统或者入侵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或者是外来的敌人。这个词具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往往带有对异族的排斥或贬义。

详细解释

  • 杂虏:在古代文献中,“虏”一般指被俘虏的人或敌国的臣民,而在“杂虏”的语境下,则是指那些与汉族文化不同、进入华夏地区后被视为威胁的各少数民族或外族。这个词反映了当时汉族人对异族的一种歧视和排斥心理。

造句

  1. 唐朝时期,“胡虏”频繁入侵中原地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 李白在《古风》组诗中提到:“秦地无酒醉太白,杂虏纵横乱如麻。”这里的“杂虏”指的是当时的外敌。
  3. 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少数民族部落常被称作“杂虏”,体现了作者对这些民族的态度。
  4. 《资治通鉴》记载了汉朝时期与周边异族冲突的历史,其中也多次提到了“杂虏”的概念。
  5.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提到:“胡人鸟巾日狼狈,塞下谁是张君房。老夫自欲摩挲耳,安得吹毛借敌场。”这里的“胡”也是指外来民族。

需要注意的是,“杂虏”的使用具有较强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在现代语境中较少直接使用这个词来描述其他民族或群体。在交流时,建议使用更客观、积极的语言表达方式,避免带有偏见的词汇。

分词解释

1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2 混合:夹~。混~。~交。

1 俘获:~获。俘~。(➊打仗时捉住敌人;➋打仗时捉住的敌人)。2 俘获的人。3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