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头接耳的拼音、解释、组词

交头接耳的简介:

jiāo tóu jiē ěr
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凑近耳朵。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凑近头耳,形容低声私语。语出《前汉书平话.卷下》。

2. 《前汉书平话.卷下》众官领旨赴宴,坐定了。陈平见是伏兵气象,曰:「这事大变也。」俄尔坐筵,敕下樊亢为明府监宴,赐剑一口,如有筵前作闹者,先斩后奏。樊亢告曰:「第一,筵上不得双起;第二,筵1>上不得交头接耳;第三,不得推醉。如违此令,当筵吃剑!」 〔注解〕 (1) 筵:宴席。

3. 平话是宋代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文学,多取材自古代轶事,《前汉书平话》即是改编自西汉的历史。汉朝初年,高祖皇帝驾崩后,接任的惠帝个性软弱,以致朝政由太后吕氏把持。惠帝崩后,吕后又立少帝,并大封宗族兄弟为王,引起刘氏诸王与朝中大臣的不满。《前汉书平话》讲述到这段历史,说燕王刘泽起兵反吕后,吕后认为这是朝中大臣唆使的结果,便听从族人吕胥的建议,宴请各大臣,要在席间给朝臣一点下马威。吕后命樊亢维持秩序,樊亢在席上宣布三项禁令:一、不能两人以上一起起身,二、不得凑近头耳私语,三、不得推说酒醉拒饮。违者立斩。后来「交头接耳」就被用来形容低声私语。

1. 彼此低声私语。【例】考试的时候,不许交头接耳,也不许左顾右盼。

1. 低声私语。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三国演义》第四八回:「徐庶当晚密使近人去各寨暗布谣言。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头接耳而说。」也作「接耳交头」。

词语解释

交头接耳: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两个人悄悄地、小声地说话,或者私下里互相传递消息。通常用于描述在公开场合下窃窃私语或秘密交谈的情景。这个词常常带有私下的意味,并且往往是在不被旁人察觉的情况下进行。

造句

  1. 在课堂上,两个学生交头接耳地讨论着下节课的作业。
  2. 聚会上,他和朋友们交头接耳,计划着去哪里找乐子。
  3. 会议开始前,几个同事在角落里交头接耳,显然是商量了一些私人事务。
  4. 在众人注视之下,他们依然轻声细语地交头接耳,似乎有重要的事情要商量。
  5. 饭店里,一对情侣悄悄地交头接耳,显然在讨论某个约会的计划。

这些造句展示了“交头接耳”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方法和含义。

分词解释

jiāo

1 付托,付给:~活儿。~卷。~差。2 相错,接合:~点。~界。~错。~相。~辉。~响乐。3 互相来往联系:~流。~易。~涉。4 与人相友好:~朋友。~契。5 一齐,同时:~并。~作。风雨~加。6 两性和合:性~。杂~。7 同“ 跤 ”。

tóu,tou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8 首领:~子。~目。9 方面:他们是一~的。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jiē

1 连成一体:~合。~骨。~壤。衔~。2 继续,连续:~力。~替。~班。~二连三。再~再厉。3 靠近,挨上:~近。邻~。~吻。4 承受,收取:~受。~收。~纳。~管。5 迎:~风。~生。~待。6 姓。

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