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的拼音、解释、组词
名正言顺的简介:
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形容名分正当,言词合理。语本《论语.子路》。后用「名正言顺」指所做的事正当而合理,不容置疑。△「手足无措」
2.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1>不正,则言不顺2>;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解〕 (1) 名:名分。名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拥有的名位,分(ㄈㄣˋ)指他应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 (2) 顺:合理。
3. 春秋卫灵公死后,卫人立蒯聩(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辄,是为出公。这一年的六月,赵鞅将蒯聩纳于卫国的戚地,与辄对立。直到出公五年,卫君辄始终违抗父亲蒯聩,诸侯们屡次以这件事责备卫国。这时孔子门人子路等多在卫国任职,卫君辄想要请孔子主持政治。于是子路问孔子:「如果您去主政,要先从哪里下手?」因为卫国正处于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名实错乱的局面,孔子根本无意辅佐出公,所以说:「如果非做不可的话,就从正名入手吧。」并且说出「名不正,则言不顺」,意思是说:名分不止,所说的话就不合道理。而孔子所讲的此一席话见于《论语.子路》。后来「名正言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所做的事正当而合理,不容置疑。
1. 名义正当,言词自可顺适。语本《论语.子路》。今用于指言行有著充分正当的理由。「使用者付费」是名正言顺的要求。
1. 语本《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形容名义正当,言词顺适。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词语解释
名正言顺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 释义:形容名义正当,说话有充足的理由。通常用于描述某种行为或主张合理合法。
- 用法:作谓语、定语;常与“理所当然”、“合情合理”连用。
- 近义词:理直气壮
- 反义词:理屈词穷
造句示例
- 公司内部进行民主选举,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名正言顺地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为了保证新政策的顺利实施,我们必须先让全体成员认识到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才能做到名正言顺地推广开来。
- 这次改革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可以说名正言顺,我们只需做好准备就可以迎接新的变化了。
- 在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时,政府应该首先阐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合理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名正言顺。
- 他的提议虽然有创新性,但因为缺乏必要的论证材料,在会议中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因此并没有显得多么名正言顺。
这些造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名正言顺”在实际使用中的灵活性和适用范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yán
1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3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4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5 姓。shùn
1 趋向同一个方向,与“逆”相对:~风。~水。~境。~水推舟。~风使舵。2 沿,循:~城街。~理成章。~藤摸瓜。3 依次往后:~序。~次。4 随,趁便:~便。~势。~手牵羊。5 整理:理~。~修(整理修治)。6 服从,不违背:~从。~应。孝~。温~。7 适合,不别扭:~适。~情。~眼。~差(chā)。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