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1849~1936)的拼音、解释、组词

巴甫洛夫(1849~1936)的简介:

bā fǔ luò fū(1849~1936)
是苏联生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开始时研究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但其主要工作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

  • AI解释

巴甫洛夫是一位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以条件反射理论而闻名于世。他的研究对后来的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行为治疗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解释:

  • 生平: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小村庄,最初从事的是神职工作,但后来转向了医学。他以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 主要贡献: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系统来探究条件反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巴甫洛夫发现食物不仅会引发唾液分泌(自然反射),如果在没有提供食物的情况下多次与食物一起出现某个中性刺激(如铃声或灯光)后,这个中性刺激本身也能单独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这一发现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 理论:巴甫洛夫通过他的研究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在某些条件下,一个原本不会引发特定反应的中性刺激与能够自然引发该反应的刺激相结合使用多次后,这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就能单独引起这种反应。

造句:

  1.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本质。
  2. 尽管巴甫洛夫研究的是动物行为,但他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心理过程。
  3. 在治疗某些心理障碍时,心理学家们常会应用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原理。
  4. 由于巴甫洛夫的工作,我们今天对于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5. 巴甫洛夫的研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词解释

1 粘结着的东西:泥~。锅~。2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锅了。~结别人。3 贴近:前不~村,后不~店。4 盼,期望:~望。5 张开:~着眼睛。6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7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蜀。~山蜀水。8 词尾,读轻声:尾~。嘴~。9 大蛇:~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10 气压的压强单位。11 压强单位。12 姓。

1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后指人的表字(亦作“父”):台~(询问别人名号的礼貌用语)。2 刚刚,才:年~弱冠。惊魂~定。3 大:“无田~田”(不要去耕大田)。4 姓。

luò

1 〔~河〕水名,在中国陕西省。又叫北洛河。2 〔~水〕水名,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 雒 ”。

fū,fú

1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农~。万~不当之勇。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役。拉~。3 〔~子〕➊旧时对学者的称呼;➋旧时称老师;➌旧时妻称夫;➍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4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