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玉的拼音、解释、组词
疑玉的简介:
yí/nǐ yù
1.被人误认为石的璞玉。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进献厉王和武王。经玉工鉴定﹐误认为石﹐卞和两次被刖足。后献文王﹐剖璞得美玉﹐琢为璧﹐命为"和氏之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疑玉"喻被暂时埋没的才能。
1.被人误认为石的璞玉。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进献厉王和武王。经玉工鉴定﹐误认为石﹐卞和两次被刖足。后献文王﹐剖璞得美玉﹐琢为璧﹐命为"和氏之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疑玉"喻被暂时埋没的才能。
- AI解释
《疑玉》是一个成语,虽然在古代典籍中鲜有直接出现这个词汇的情况,但我们可以理解为“怀疑所得到的玉石”或者更广泛地理解为“对获得之物产生怀疑”,这里的“玉”不仅仅指真正的玉石,还可以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或值得信赖的事物。成语背后的故事往往与辨别真假、真伪难辨等情节相关。
在古代文献中,“疑玉”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列子·杨朱》里的一段故事中,讲述的是有人得到一块宝玉,却怀疑它是假的,最终通过一系列检测和验证才确认其为真正的宝玉。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珍宝或重要物品保持警惕的重要性,也隐含着辨别真伪的智慧。
基于这种理解,“疑玉”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珍贵事物时产生的怀疑情绪或是谨慎的态度。下面提供五个使用“疑玉”的造句示例:
- 他最近收到一份价值连城的礼物,虽然外观看起来十分精美,但他仍然保持着疑玉的心态,不愿轻易下结论。
- 尽管大家都说这是一块稀世之宝,但他还是对所谓“真玉”表示了一定的怀疑。
- 为了不让自己像古人那样犯错,他在购买古董之前总是会多方求证,小心地进行验真操作,可以说是一种疑玉的态度。
- 在决定投资某项计划前,他先是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了仔细核查,表现出一种“疑玉”般谨慎的决策风格。
- 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在收到别人赠送的一件珍贵藏品时,他会采取疑玉的方式去仔细检查这件物品是否确实珍贵。
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在面对可能重要的事情或物品时应有的审慎态度。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