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厘的拼音、解释、组词

受厘的简介:

shòu lí
1.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雰刄叫受厘。"厘"即"胙",祭馀之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汉唯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司马贞索隐引应劭云:"厘,祭余肉也。"《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则以"厘"为"禧"之借字,言受神之福,与此说异。

  • AI解释

受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使用。"厘"通常与税收相关,在古代中国,“受厘”特指官员或地方政府接受朝廷给予的一定比例的税款作为酬劳或者补助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最初出现在清朝,是当时财政分配机制的一部分。

详细解释

受厘”的核心概念在于:特定官员或地方政府(通常是地方长官、税务机关等)从征收的税收中获得一部分作为补偿或奖励,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绩效奖金或者补贴性质的资金。“厘”在这里指的是百分比的比例。比如,朝廷将一定比例的税收划拨给执行具体征税任务的地方政府。

造句

  1. 清朝末年,为了激励地方官员更加积极地征收赋税,朝廷实行了“受厘”的政策。
  2. 在民国初期,许多省份都设有专门负责税务工作的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可以享受“受厘”待遇。
  3. 王大人作为当地的大员,每年都能获得一定比例的税收收入作为“受厘”,以维持其生活开支。
  4.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受厘”的制度不再存在,但地方政府依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应的财政补助或奖励。
  5. 历史学家在研究清朝地方财政管理时,经常提到“受厘”这个概念,它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关系。

以上是对于词语《受厘》的解释及造句的例子。需要注意的是,“受厘”这一术语主要存在于历史文献中,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词汇。

分词解释

shòu

1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①跟随老师学习;②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2 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3 遭到:遭~。~害。~挫。~屈。~辱。~阻。4 适合,中:~吃。~看。~听。~使。

1 小数名,百分之一:~米。2 单位名(a.长度单位,中国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单位,中国一市两的千分之一;c.地积单位,中国一市亩的百分之一;d.利率单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计,月利一厘按千分之一计)。3 治理,整理:~正(订正)。~革(调整改革)。4 古同“嫠”,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