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公士的简介:

gōng shì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汉同秦制。后代亦或沿用。 4.复姓。汉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秦制爵位名称,用来赏赐有功劳的人。汉代承袭之,北宋也曾采用秦制,赏赐人民爵位称为「公士」。

2. 卿、大夫、士的孩子。《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3. 公平正直的士人。《荀子.不苟》:「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公士》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但根据其构词分析和历史语境推测,它可能来源于“公”(指王室或贵族)与“士”(古代的一种社会阶层,包括武士、官吏等)。因此,《公士》可能是对某种身份或者地位的描述。然而,在现有史料中并未直接找到这一确切词汇的具体定义,故以下解释和造句主要基于合理的推断进行构建。

详细解释

  • 构词分析:“公”通常指贵族或王室成员;“士”可指从事武艺、学问等方面的人才。
  • 可能含义:结合上述信息,《公士》可能是某种身份的描述,可能是贵族中的武士或者有特定职责的官员。

造句

  1. 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公士负责训练和领导王室的军队。”
  2. 如果“公士”存在,则他们应当受到尊重与良好的待遇。“凡为公士者,必以礼待之。”
  3. 古代战争时,“诸公士皆以身作则,英勇奋战。”
  4. 公士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具备了出色的武艺和战略眼光。”
  5. 随着时代变迁,原本的“公士”地位不再明确,但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无‘公士’之名,然有其行。”

请注意这些句子是基于对《公士》可能含义的合理推断构建的,并非真实历史文献中直接引用的内容。如果需要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典籍或咨询专业研究者。

分词解释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