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畏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畏的简介:

sān wèi
1.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AI解释

三畏》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概念,源自于南宋学者朱熹所著的《近思录》,是“五戒”之一。在儒家文化中,“三畏”指的是对天命、道义和圣贤的敬畏之心。

具体来说:

  1. 畏天命:指人应当敬畏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无法掌控全部命运。
  2. 畏道德法则(或称“畏道”):指的是要尊重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认为遵循正直的行为准则是个人应尽的义务。
  3. 畏圣贤:即对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圣人的智慧、成就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抱有极大的敬仰之情,并视其为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接下来提供五个使用“三畏”的造句例子:

  1.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应当树立起敬畏之心,既敬畏自然的法则,也要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
  2. 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保持一颗敬畏的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3. 在学习传统学问的过程中,我们要深深体会到古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丰富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于“三畏”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4. 无论处于何种地位或拥有多少权力,都不应忘却对天命、道义以及圣贤的敬畏之心,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5. 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强调“三畏”思想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成为既有文化素养又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wèi

1 怕:~惧。~难(nán )。~罪。大无~。望而生~。2 敬服:敬~。~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