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的拼音、解释、组词
茅塞的简介:
máo sāi/sài/sè
1.《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谓为茅草所堵塞。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睨温泉之峡,当在其南,中亦有峡南下,第茅塞无径,遂随道西北上。"后人用《孟子》语意以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无知;且多作为自谦之词。
1.《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谓为茅草所堵塞。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睨温泉之峡,当在其南,中亦有峡南下,第茅塞无径,遂随道西北上。"后人用《孟子》语意以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无知;且多作为自谦之词。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比喻知识未开,思路不通。语出《孟子.尽心下》。【例】茅塞顿开
1. 茅草塞山径。语出《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后比喻知识未开,思路不通。《西游记》第三六回:「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茅塞》是一个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王充传》,原文为“虽有敏口,犹不能开;虽有巧心,犹不能辨。故曰:‘闭之者,茅塞也’。”在现代汉语中,“茅塞”一词通常用来比喻由于见识不足或思想不开朗而造成的障碍、封闭的状态。其核心意思是指因缺乏知识或经验而导致的困惑或堵塞。
详细解释
- 本义:“茅塞”原意是指用茅草堆积而成的屏障,形象地描绘了被遮挡视线的情景。
- 引申义:后来,“茅塞”被用来比喻因为见识不足、思想不开朗等原因而造成的闭塞状态,强调的是因缺乏知识或经验而导致的理解困难。
造句
-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终于拨开心中的“茅塞”,理解了问题的实质。
- 他读书不多,对于一些高深的知识往往感到有些“茅塞不开”。
- 老师的话如同春风化雨,让同学们的思路豁然开朗,解开了“茅塞”。
- 经过这次团队建设活动,大家的沟通障碍似乎有所减少,“茅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通。
- 他虽然年轻,但经过前辈们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学习,心中的“茅塞”逐渐被扫除。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