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引的拼音、解释、组词
路引的简介:
lù yǐn
1.古代的通行凭证。
1.古代的通行凭证。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路条、通行证。元.施惠《幽闺记》第七出:「你去渡关津,怕有人盘问,又没个官司文凭路引,此行何处能安顿?」《醒世恒言.卷一九.白玉娘忍苦成夫》:「张万户见他说得有理,并不疑虑,就依允了。写下问候书札,上寿礼帖,又取出一张路引,以防一路盘诘。」
《路引》,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通常,“路引”一词多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下,指的是一种通行凭证或者官方开具的证明文书。它主要用于古代政府控制人口流动和管理户籍制度的时代。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之前,官府为了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路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为个人在特定地区之间自由通行的有效证件。
- 用途:它主要被用于官员、商人以及其他需要在外长期活动的人群,在离开居住地时向相关官府申请并获得。凭借此凭证,持有者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前往指定的地方,并顺利通过沿途的关卡检查。
- 形式和内容:路引通常包含持证人的姓名、年龄、身份信息以及目的地等具体信息,有时还会加盖官方印章或贴上封条以证明其真实性。
造句:
- 古代的路引对于官员出行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相应的路引,即使官职再高也无法自由地在各地之间往来。
- 路引作为古代政府管控人口流动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民百姓的外出自由。
- 这次历史展览中展示了一张珍贵的明清时期的路引原件,见证了那个时代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里,贾宝玉为了出外游玩,也需要先申请到一张特别的路引。
-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是如何通过路引管理人口流动的,不妨去查阅一些相关历史文献或参观博物馆里的展览。
请注意,“路引”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上述解释主要基于古代中国的背景知识。
分词解释
路
lù
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3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4 种类:一~货色。5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6 车:筚~。乘~。7 姓。
引
yǐn
1 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2 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3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4 退却:~退。~避。5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6 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