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掳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掳的简介:
hú lǔ
1.抓取;捕捉。 2.归拢;收拾。
1.抓取;捕捉。 2.归拢;收拾。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胡乱收拾或抓取。《儿女英雄传》第一一回:「大家趁此胡掳了些细软东西,只剩了四个张口货的驮驴没人要。」
关于“胡虏”一词,它在古代汉语中通常用来指代少数民族或外来入侵者。这个词含有贬义,常带有强烈的敌对色彩和负面情绪。由于其含有的歧视性含义,在现代语言环境中已经很少使用,并且不建议在正式场合使用。
解释
- 胡:指的是非中原地区、华夏族系的民族。
- 虏:有俘虏之意,也有贬低外族的意思。
“胡虏”一词常用于形容少数民族或者被击败、征服的人群。它反映了古代汉族对于其他族群的一种历史态度或观念,并且带有浓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色彩。
造句
- 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都曾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过激烈的冲突,比如汉朝的匈奴侵扰,唐朝的突厥叛乱等,这些敌对势力也被形容为“胡虏”。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将少数民族描绘成蛮横、野蛮的形象,“胡虏”的使用正是为了强化这种刻板印象。
- 胡虏的入侵不仅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 《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对“胡虏”形象化的描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看法。
- 历史上的“胡虏”一词虽然不再被普遍使用,但它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冲突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与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语境下,“胡虏”这样的词汇已经过时且不恰当,因为它们包含着种族歧视的含义。在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应当采用更加客观、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分词解释
胡
hú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