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虫的拼音、解释、组词
应声虫的简介:
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随声答和的昆虫。#典出唐.刘????《隋唐嘉话.卷中》。后用以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
2. #唐.刘????《隋唐嘉话.卷中》1>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云:「自古无此方2>。今吾所撰《本草》3>,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腹中辄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 (2) 方:指药方。 (3) 《本草》:记载药物的著作。前此有《神农本草经》,约成于东汉以前,简称《本草》,因以草类居多,故以「本草」为名。〔参考资料〕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洛州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以问善医张文仲,经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读之,皆应;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录取药,合和为丸,服之,应时而愈。一云问医苏澄云。
3. 「应声虫」本指传说中一种寄生于人体内随声答和的昆虫。唐.刘????《隋唐嘉话.卷中》记载一个故事:传说古时有一个人得了应声病,只要开口说话,腹里就有声音跟著说一样的话。他问医官苏澄有没有治疗的方法,苏澄说:「自古以来没有治应声病的方子。我撰了一本药书《本草》,网罗了天下的药物,你拿去试著读读看,应该会有所发觉。」那人就把书中的药物逐一念出,每念一种药物,腹中就有回声,唯独念到一种药物,念了两三遍,腹中都没有应声;再念以下的药物,就又有了。苏澄就拿那味药处方,把那人的应声病治好了。在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宋.吴幵《优古堂诗话.应声虫》、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人事.应声虫》,也都可以见到类似的记载。后来「应声虫」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应声虫」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
1. 随声答和的昆虫。本指唐代洛州人士所得的怪病,每发言则喉中有回应之声。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后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卷四.非文事》:「已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
《应声虫》这个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只是一味地附和别人意见或随大流的人。它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缺乏主见、喜欢盲目跟风的群体行为模式。
详细解释
- 含义:应声虫指的是那些轻易受到外界影响,一听到别人的言论就立即回应赞同、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 用法: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些社交或网络环境中,不加思考地随波逐流,或是被某种舆论压力所迫而附和他人的行为。
造句
- 在那个会议上,有些人只是应声虫,并未认真发表自己的看法。
- 最近的流行趋势让她觉得就像是个应声虫一样,跟着别人走动。
- 虽然大家的意见都相似,但他还是希望听到一些独立思考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应声虫般附和。
- 这次投票结果显示了很多人只是一味地跟从大众的想法,像个应声虫一般,并没有真正的个人见解。
- 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不会轻易成为别人的应声虫,他会在各种观点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例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应声虫”这个词的具体应用情境和使用方式。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