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的拼音、解释、组词
春牛的简介:
chūn niú
1.春日的耕牛。 2.打春用的土牛。旧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
1.春日的耕牛。 2.打春用的土牛。旧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立春前一日,用土、芦苇或纸作成的牛,称为「春牛」。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祈求丰收。唐.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土牛」、「泥牛」。
《春牛》,又称“芒种泥塑”,是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在立春时节最为常见。它是一种以泥土塑造而成、象征春季到来和农业生产开始的民俗艺术形式。这种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及现今一些地区。春牛通常由农民或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形象一般为一头土黄色或者棕色的小牛,有时还会配以农夫的形象,并且会在立春那天进行“鞭春牛”的仪式。
详细解释:
- 起源与意义:春牛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始。它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 制作工艺:春牛多以泥土为材料,通过雕刻、塑造等手工技艺制成。有时也会加入彩绘,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 仪式与习俗:立春日,人们会将春牛置于村口或田间地头,进行“鞭春牛”仪式,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造句:
- 春节过后,农村开始热闹起来,村里就会有人制作春牛,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
- 立春那天,村民们欢聚一堂,举行鞭春牛的仪式,以此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祝愿。
- 在传统节气文化中,春牛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农民们寄托希望和期盼的载体。
- 这块春牛雕塑是用当地的黄泥手工制作而成,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民的艺术创造力。
- 每年的春季来临之际,我们都会举办春牛雕刻比赛,以此来传承和弘扬这种古老的文化习俗。
分词解释
春
chūn
1 一年的第一季:~季(农历正月至三月)。~节。~色。~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秋(➊春季和秋季;➋指年月;➌指人的年岁,如“~~正富”;➍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➎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两性相求的欲望:~心。怀~。3 生机:大地回~。4 姓。
牛
niú
1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2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3 喻固执或骄傲:~气。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