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监的拼音、解释、组词
捐监的简介:
juān jiān/jiàn
1.指明清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明景帝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代因之。
1.指明清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明景帝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代因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缴纳财物为监生。起于明朝景帝年间,最初只限生员,后平民亦可纳赀为监生,称为「例监」,此制一直沿用到清代。
《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特指清朝时期为监督和管理“捐纳”而设立的官员。捐纳制度是清朝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满足官员职位需求而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按照规定,人们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的金钱来获取一定的官职或者地位。
详细解释:
- 捐监:在清代,“捐监”的概念涉及到两个方面:“捐”和“监”。前者指的是通过缴纳一定金额的银两以换取某种社会地位或身份;后者则是指负责监督这种制度实施的官员。因此,捐监通常指的是那些被委任来监管捐纳政策执行情况的人。
造句:
- 清朝后期,由于财政紧张,许多官员试图通过捐监的方式获得职位。
- 捐监一职的存在反映了清代社会中金钱与地位之间的关系。
- 在雍正年间,为了确保捐纳制度的公平性,朝廷任命了更多的捐监来监督此项政策的执行情况。
- 作为一个捐监,他需要定期向朝廷汇报各地捐款的具体数额以及官员选拔的情况。
- 捐监一职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也可能因为监管不力而受到谴责或处罚。
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捐监”在清代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及其相关职责。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