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伏腊的拼音、解释、组词

岁时伏腊的简介:

suì shí fú là
岁时:一年四季;伏腊:伏日和腊日。指四季时节更换之时。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伏腊,伏祠与腊祭,或曰夏祭与冬祭、伏天与腊月。岁时伏腊指逢年过节。《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上又以其弟九章、九臯为岭南道刺史,令岁时伏腊,皆得宁觐。」唐.白行简《李娃传》:「娃既备礼,岁时伏腊,妇道甚修,治家严整,极为亲所眷。」

《岁时伏腊》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古代中国民间庆祝一年中特定时间的传统节日习俗,具体而言,“岁时”是指根据农历来确定的时间,而“伏腊”则是指在夏、冬两季举行的祭祖活动和祭祀仪式。

详细解释:

  • 岁时:特指根据四季变化制定的节气或节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依据春耕、夏收、秋硕、冬藏等不同农事活动安排相应的祭拜及庆祝活动。
  • 伏腊:“伏”通常指的是夏季较为炎热的时候(如夏至后的一个月左右),古人会有特定的祭祀活动;“腊”则指在冬季进行的一种岁末年终的大祭。这两种祭祀活动都具有纪念和祈福的意义。

造句示例:

  1. “自古以来,我们家就有过岁时伏腊的传统习俗,每逢这些日子,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祭拜祖先。”
  2. “每当听到关于岁时伏腊的故事,我都会想起那座充满传统气息的老宅子和那些温馨的节日记忆。”
  3. “他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有关岁时伏腊的故事,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他依旧保持着这些习俗,认为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4. “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岁时伏腊活动不仅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还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5. “为了更好地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许多社区和学校都在努力恢复并推广岁时伏腊等传统节日活动。”

这些造句反映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重视与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努力。

分词解释

suì

1 年:~首。~暮。~夕(即“除夕”)。~除(年终)。~阑(一年将尽的时候)。2 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歉~(收成不好的年份)。3 年龄:年~。周~。4 星名:~星(即“木星”。)5 指时间,光阴:~月(泛指时间)。

shí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2 较长的时间:~代。古~。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5 常常:~常。学而~习之。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9 某一时刻:按~上班。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11 机会:~机。待~而动。12 姓。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

là,xī

1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2 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肉。~鱼。~味。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