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的拼音、解释、组词

国公的简介:

guó gōng
1.封爵名。隋始置。自唐至明皆因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爵位。隋朝设置,位次于王而高于郡公,后世沿用至明朝;清朝则仅有宗室及藩部封镇国公、辅国公。《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开皇中,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为九等者。」

词语“国公”在古代汉语中指封爵的一种,是朝廷对有大功勋或显赫地位的人所授予的荣誉性称号。通常,“国公”作为最高级的爵位之一,仅次于国王或者皇帝(但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高级别将军的职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含义和地位可能会有所不同。

详细解释

  1. 爵位等级:“国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属于较高的爵位等级。在某些朝代如唐朝、清朝等,它往往象征着极高的荣誉和权力。
  2. 起源与使用情况:这种称号最早出现于周朝,后来历代有所变化。宋代以前,“国公”是一种爵位名称;宋以后则更多时候用于指称具有高级别职位的官员或将领。

造句

  1. 唐朝时期,李靖凭借在平定突厥叛乱中的杰出表现被封为“卫国公”,成为了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2. 清朝末年,曾国藩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荣升“端国公”的高位,在当时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3.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会提到某人被封为“国公”,以此来表达其在政治或军事上的卓越贡献和地位。
  4. 传说中的历史英雄项羽,曾被授予“鲁公”之名,后来因其功绩卓著晋升为“鲁王”、“鲁公”,甚至有说法称后世将其追谥为“鲁国公”。
  5. 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了诸葛亮多次因军事才能卓越而被加封为“武乡侯”,进而被民间称为“蜀汉国公”。

请注意,上述造句是基于历史背景及文学创作的虚构情景构建的,并非确凿的历史事实。

分词解释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