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靴抓痒的拼音、解释、组词

隔靴抓痒的简介:

gé xuē zhuā yǎng
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同“隔靴搔痒”。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隔靴搔痒」。见「隔靴搔痒」条。

2. 此处所列为「隔靴搔痒」之典源,提供参考。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稳法宝大师》1>福州康山契稳法宝大师,初开堂,有僧问:「威音王已后,次第相承,未审师今一会法嗣何方?」师曰:「象骨举手,龙谿点头。」问:「圆明2>湛寂3>非师旨,学人因底却不明?」师曰:「辨得未?」僧曰:「恁么4>即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 (2) 圆明:佛教用语,指澈底领悟。 (3) 湛寂:佛教用语,其义有二:ヾ没有烦恼、生灭轮回。ゝ清静。 (4) 恁么:这么、如此。恁,音ㄖㄣˋ。〔参考资料〕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据《历代诗话》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3. 此处所列为「隔靴搔痒」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隔靴搔痒」指隔著靴子抓痒,这种做法总是难以搔到痒处,所以这句成语可以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未能掌握要点。这应是从生活体验衍生的成语。比较早的文献资料,见于《景德传灯录.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稳法宝大师》:「问:『圆明湛寂非师旨,学人因底却勿明。』师曰:『辨得未?』僧曰:『恁么即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有位僧人向法宝大师请示问题,在问答终了时,大师便问僧人都弄明白了吗?僧人以「识性无根」回答。大师认为这位僧人并未洞澈领悟,所以说他:「隔靴搔痒。」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也有「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的说法,是指诗歌的作法要使题旨明晰,不可漫无主题,抓不著重点,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实际。

1. 隔著马靴抓搔发痒的地方。比喻没有抓住要害或不切实际。《通俗常言疏证.言语.隔靴抓痒》引《诗话总龟》:「诗不著题,如隔靴抓痒。今人以言不著力者,亦谓之隔靴抓痒。」也作「隔靴搔痒」。

词语解释

隔靴抓痒,是一个汉语成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或做事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实质的情况。

  • “隔” 意思是指隔着一层。
  • “靴” 这里并非指实际的靴子,而是形象地表示事物的一个层面或者一个包裹的状态。
  • “抓痒” 是比喻解决某个问题或满足某种需要的行为。在这里,“抓痒”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用来表达一种表面上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形。

因此,“隔靴抓痒”可以理解为用表面的方法或方式去解决问题,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本质或者根本原因,就如同隔着靴子去挠痒一样,不能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

造句

  1. 公司领导在会上提出的改进措施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其实只是隔靴抓痒,并没有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

  2. 小明这次考试没考好,爸爸只是一味地责备他玩手机浪费时间,这无疑是隔靴抓痒的做法,根本没能解决他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3. 他提出的解决方案虽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施起来却显得有些隔靴抓痒,并没有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4. 李老板认为员工迟到是因为交通拥堵,于是派人在公司门口设立一个临时停车位,结果发现这只是隔靴抓痒的做法,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迟到问题。

  5. 虽然这位专家提出的建议听起来很专业,但其实只是隔靴抓痒,并没有针对实际存在的技术难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些句子展示了“隔靴抓痒”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和含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1 遮断:~开。~离。~绝。~断。阻~。2 相去有一段距离:~壁。~年。~行(háng )。~岸观火(喻见人遇到困难,漠不关心,采取观望或看热闹的态度)。~墙有耳。3 思想感情有距离:~阂。~膜。~心。

xuē

1 有长筒的鞋:~子。马~。皮~。棉~。

zhuā

1 用指或爪挠:~挠。~痒。2 用手或爪拿取:~药。~彩。3 捉捕:~贼。~间谍。4 把握住,不放过:~工夫。5 特别注意,加强领导:~重点。6 引人注意:他一上场就~住了观众。

yǎng

1 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刺~。搔~。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