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目混珠的拼音、解释、组词
鱼目混珠的简介:
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鱼的眼珠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语本《韩诗外传》。△「滥竽充数」
2. #《韩诗外传》(据《文选.卷四○.牋.任昉.到大司马记室》李善注引)1>《韩诗外传》曰:「白骨类象2>,鱼目似珠。」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尚书考灵耀》。 (2) 象:此指象牙。〔参考资料〕 ■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植禾当以谷,覆鸡用其卵。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尚书考灵耀》(据《太平御览.卷八六.皇王部一一.始皇帝》引)秦失金镜,鱼目入珠。
3. 任昉(西元460∼508)字彦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齐、梁三代。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以文学为王俭所重,后任竟陵王记室参军,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末,萧衍得势,任为骠骑记室参军,专主文翰。萧衍代齐自立,是为梁武帝,任昉为义兴、新安太守,有政声。任昉博学多闻,于书无所不读,聚书至万余卷,是当时著名的三大藏书家之一。曾见宫中内藏四部古籍篇卷纷杂,于是亲自校雠勘定。任昉的文学成就,以善撰表、奏、书、启著称,当时王公表奏,无不请昉代笔,起笔即成,不加点窜,因而与以诗闻名的沈约合称为「沈诗任笔」。他在上任大司马记室时,写了一篇〈到大司马记室牋〉,来感谢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极为自谦,形容自己只是像鱼眼睛那样毫无价值的人,却被当作美玉一般来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时,引用了《韩诗外传》为证,说明古人认为白色骨头外观看起来像象牙,鱼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后来「鱼目混珠」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以假乱真。
1. 以鱼眼睛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语本《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牋》:「惟此鱼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例】收藏古董要先培养鉴定能力,以免买到鱼目混珠的假货。
1. 以鱼眼睛混充珍珠。语本《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牋》:「惟此鱼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白骨类象,鱼目似珠。」比喻以假乱真。《花月痕》第一七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钟酒。」
《鱼目混珠》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刘陶传》:“常恐一言之费,鱼目混珠。”其字面意思是用鱼的眼睛来冒充珍珠,用来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指将低劣的东西混杂在好的东西里面,蒙蔽他人。
详细解释: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混淆视听的行为。它强调的是通过欺骗的方式使质量差的物品被误认为是高质量或有价值的物品。它常常用于形容一些不良行为,比如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伪造证书文凭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利益的情况。
造句: 1. 有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经常用低质量的商品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 2. 在网络平台上,某些卖家以次充好,通过虚假评价和图片鱼目混珠,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 如果不提高警惕,有些人可能会被那些虚假的学历文凭所蒙蔽,结果反而鱼目混珠。 4. 为了保持市场的公平公正,监管机构必须对这些企图用鱼目混珠手段牟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5. 在招聘过程中,有些应聘者通过伪造简历、虚构经历来鱼目混珠,试图获得面试的机会。
分词解释
yú
1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2 姓。mù
1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2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5 名称:数~。巧立名~。6 标题:~录。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8 孔眼:网~。9 指为首的人:头~。hùn,hún
1 搀杂在一起:~杂。~和。~同。~淆。~为一谈。2 乱,胡乱:~乱。~世魔王。3 蒙,充:蒙~。~充。~进。鱼目~珠。4 苟且度过:胡~。~事。zhū
1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2 像珠子的东西:汗~。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