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埋姓的拼音、解释、组词

隐名埋姓的简介:

yǐn míng mái xìng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以求不使人知。同“隐姓埋名”。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隐姓埋名」。见「隐姓埋名」条。

2. 此处所列为「隐姓埋名」之典源,提供参考。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据《元曲选》引)1>〔太白云〕我看二位都是读书君子,方今圣朝以贤良方正取士,二位不去求名应举,却是隐遁山林,为著何来?〔正末云〕小生与兄弟慕山林幽雅,遂有终焉之意。那为官的,我怎么学他?〔唱〕……【青歌儿】空一带江山,江山如画;止不过饭囊,饭囊衣架。塞满长安乱似麻,每日价大纛高牙。冠盖头踏,人物不撑达,服色尽奢华。心行更奸猾,举止少谦洽。纷纷扰扰由他,多多少少欺咱,言言语语参杂,是是非非交加。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2>,隐姓埋名做庄家3>,学耕稼。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 (2) 不求闻达:不追求名誉显贵。见「不求闻达」。 (3) 庄家:农家、庄稼人。庄,同「庄」。〔参考资料〕 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当初你寄书来,要见谢金莲,元来是个妓女。我怕你迷恋烟花,堕了你进取之志,是我分付张千,则说谢金莲嫁了人也。贤弟,你在后花园中书房里安下,我却暗暗的著此妇人,只做采花,与你相见。他不是别人,则他便是谢金莲。著他隐姓埋名,假说做王同知的女儿,后来又著三婆说他是鬼,迷死了他的儿子。以此贤弟吃惊,不辞而去了。我将这妇人乐籍上除了名字,另置别馆。今日贤弟来到,伏侍你,犹然不认的他,说兀的做甚?

3. 此处所列为「隐姓埋名」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元朝王子一写的《误入桃源》杂剧中,描述汉明帝时有二个书生刘晨、阮肇,他们为逃避乱世,在天台山下隐居修道。一日采药迷路,偶遇太白金星化身的樵夫,太白金星问他们为何不去求取功名,却在山中隐居修道。刘晨、 阮肇回答说:「这几年天下荒乱,干戈并起,官场黑暗险恶,所以避入山中修行。如此便不必管外界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隐姓埋名,作一个庄稼人,与麋鹿鱼虾为伴,悠闲地过日子。」「隐姓埋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被用来指隐瞒姓名,不让别人知道真实的身分。

词语《隐名埋姓》的详细解释

隐名埋姓”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或者出于某种原因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信息或任何能够指向个人身份的信息。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在公开场合或特定环境中消失无踪迹。

成语出处

该成语并非直接来源于某个典故,而是由“隐名”和“埋姓”两个词组合而成。“隐名”指隐藏名字,“埋姓”则意味着埋葬自己的姓氏。因此,这个成语往往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躲避追捕、逃避责任、保护隐私或从事秘密活动的人。

成语用法

隐名埋姓”的使用比较灵活,既可用于书面语也适用于口语表达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描述逃亡者:当人们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家庭纠纷或其他危险而选择改换身份,或者暂时不暴露自己时。
  2. 形容秘密行动的人员:在某些需要保密的情况下,如间谍、卧底等。
  3. 表达保护个人隐私的态度:有时用于描述那些希望尽可能减少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或生活中曝光的人。

造句

  1. 王大志为了躲避仇家追杀,隐名埋姓地改换身份,在一家小餐馆做起了厨师。
  2. 警方在调查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竟然隐名埋姓混入了普通市民之中。
  3. 这位作家选择隐名埋姓发表作品,主要是为了避免受到外界干扰和压力。
  4. 李明为了参加那个秘密组织,决定隐名埋姓,从此不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
  5. 他自从隐名埋姓之后,已经多年未与家人联系,连他们都不知道他的去向。

以上就是对成语《隐名埋姓》的详细解释以及五个造句的例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yǐn,yìn

1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2 伤痛:~恻。3 怜悯:恻~之心。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

mái,mán

1 葬:~葬。2 把东西放在坑里用土、雪、落叶盖上:掩~。~地雷。3 隐藏:~没(mò)。~伏。~头。隐姓~名。

xìng

1 表明家族的字:~氏。~名。贵~(询问对方姓氏的敬辞)。2 平民:万~。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