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受命的拼音、解释、组词
应天受命的简介:
yìng tiān shòu mìng
顺应天道,承受天命。多指帝王登基。
顺应天道,承受天命。多指帝王登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顺应天道,承受天命。多指帝王登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唐˙陈子昂˙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今陛下应天受命,括地登枢,先飞名于秘箓,终据图于宝座。或作应天授命。
1. 顺应天道,承受天命。多指帝王登基。《晋书.卷七九.谢安传》:「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唐.陈子昂〈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今陛下应天受命,括地登枢,先飞名于秘箓,终据图于宝座。」也作「应天授命」。
《应天受命》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指的是君主或统治者被认为是由上天(天意)所选定、认可,并因此具备治理天下的合法性与道德权威。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即位仪式中尤为常见,它强调了皇帝不仅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更具有精神上的正统性。
详细解释
- 应天:指顺应自然规律或上天的意志。
- 受命:接受天命,意味着被赋予治理国家的权利和责任。
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权神授思想的理解。它强调了统治者地位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同时也为其行为提供了一种道德上的正当性依据。在古代文献中,常以“应天受命”来描述帝王登基或其统治合法性被认可的过程。
造句
-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君主皆以应天受命为治国之本。
-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应天受命”的观念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便宣称自己是应天受命,以此强化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 王朝兴衰往往与君主是否符合“应天受命”理念紧密相关,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礼制、文化的原因之一。
- 《史记》中记载了多个帝王即位时的祭祀仪式和颂词,这些都是为了彰显其“应天受命”的合法性。
以上是关于《应天受命》概念的一些解释及造句示例。需要注意的是,“应天受命”这一观念在现代已经逐渐被历史和理性所替代,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词解释
应
yīng,yìng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2 回答:答~。喊他不~。~承。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4 姓。
天
tiān
1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2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3 气候:~气。~冷。4 季节,时节:冬~。5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6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7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8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9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受
shòu
1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①跟随老师学习;②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2 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3 遭到:遭~。~害。~挫。~屈。~辱。~阻。4 适合,中:~吃。~看。~听。~使。
命
mìng
1 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救~。逃~。拼~。~脉。性~。相依为~。2 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天~。~相(xiàng )。~运(a.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b.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握自己的~~”)。3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奉~。遵~。~令。使~。4 给予(名称等):~名。~题。~意。5 指派,使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