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拼音、解释、组词
菩萨的简介:
pú sà
①梵文音译全称为“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佛教指达到自觉(自身得到解脱)、觉他(使众生达到解脱)两项修行果位者。原为释迦牟尼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在民间,有时也称佛教神像为菩萨。②比喻心地慈善的人。
①梵文音译全称为“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佛教指达到自觉(自身得到解脱)、觉他(使众生达到解脱)两项修行果位者。原为释迦牟尼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在民间,有时也称佛教神像为菩萨。②比喻心地慈善的人。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上称证得佛果而普渡众生的人。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
2. 泛指神、佛。【例】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安。
3. 称心怀慈悲、乐善好施的人。【例】他的善行广被四方,真是位活菩萨。
1. 佛教用语。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全名为「菩提萨埵」,意译作觉有情。其义有二:一、专指成佛前的悉达多太子。《修行本起经.卷下》:「菩萨见此众生品类,展转相吞,慈心愍伤,即于树下得第一禅。」二、指具备自利、利他的大愿,追求无上觉悟境界,并且已证得性空之理的众生。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罗汉之上。《佛说十地经》卷二:「菩萨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乐已,为欲救拔一切有情,转更访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初刻拍惊案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使夫妻得相见。」
2. 尊称乐善好施的好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广东家里,他家亲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谢了老爷的恩典;又都磕小的头,叫小的是『菩萨』。」
词语解析
菩萨(pú sà)
在汉语中,“菩萨”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的是尚未完全证得佛果、但已经成就了某种功德,正在致力于利益众生和最终成佛的人。在不同的佛教宗派中有不同的解释和等级划分:
- 大乘佛教:通常指那些已发大悲心愿为众生度化而行菩萨道者。
- 藏传佛教(密教)中,也用来称某些具有特殊成就的修行者。
造句
- 她如同一位菩萨般慈悲,总是以微笑面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 在这场灾难面前,无数志愿者化身菩萨,不顾危险地救助受困群众。
- 那位老和尚不仅智慧超群,更是菩萨一样的仁慈,常常为众生祈福。
- 佛教徒们相信,通过供奉菩萨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庇佑。
- 菩萨心肠的医护人员在疫情中日夜奋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