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田的拼音、解释、组词
营田的简介:
yíng tián
1.经营田产;购置田地。 2.即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 3.屯田制之耕作地。
1.经营田产;购置田地。 2.即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 3.屯田制之耕作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经营农事。《新唐书.卷一一一.张俭传》:「大教民营田,收谷数十万斛。」
2. 公家集聚流民,供给住宿以耕种田地的一种屯田制度。《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屯田》:「营田者,募民耕之,而分里筑室。」
3. 屯田的田地。《新唐书.卷一四三.薛珏传》:「初,州有营田,宰相遥领使,而刺史得专达。」
《营田》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通常指的就是“军队屯田”,是古代边防政策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军事基地和士兵的生活供给,同时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汉朝时,“营田”作为一种重要的边疆治理策略,用于解决军需供给问题。
- 运作方式:通常由军队组织进行耕作、建设及管理,既保障了军事基地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目的意义:
- 保障军需:通过农业生产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确保边防部队能够长期驻扎。
- 开发土地:利用军队的力量对未被充分开发的土地进行开垦,增加国家的农耕面积。
- 影响与作用:“营田”不仅加强了国防力量,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造句:
- 汉武帝为了增强边疆防御,推行了大规模的营田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粮食供应。
- 在古代中国,不少将领兼备军事与农事才能,成功地实施了营田政策。
- 营田活动不仅增强了边防力量,还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 为了保障长期驻扎在西部边疆的军需供给,政府推行了一项重大的营田计划。
-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役胜利都得益于有效的营田政策所带来的粮食补给。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