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的拼音、解释、组词

通假的简介:

tōng/tòng jiǎ/jià
1.互相借用。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通用或假借。古书常用通假字,可包括三种:一、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二、双声通假。如借果为敢。三、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

《通假》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书写或发音上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一些字。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汉字表意和表音并重的特点造成的,在古代书写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韵律、押韵或是简单的书写便利,常常会采用同音的字来代替原本应该使用的字。通假字通常以同音字或音近字为对象,体现了古汉语中语音和文字演变的历史痕迹。

详细解释

在古代文献中,如果某个字用错了但正好与另一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则可以采用后者来替代前者。这种现象称为“通假”,是汉字特有的语言现象之一。例如,“一”可作“易”,“莫”可作“暮”。

造句示例

  1. 原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出自《孔雀东南飞》) 用“取”通“娶”,意思为“再婚、续娶”。 译文:如果现在把这位女子送走,她将会终生不再结婚。

  2. 原句:“故人不独亲其亲。”(出自《大道之行也》) 用“亲”通“新”,意思是“亲近他人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 译文:所以,人们不仅应当关心自己的家人,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爱他人。

  3. 原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 用“说”通“悦”,意思为“快乐、高兴”。 译文:学习了知识并时常加以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

  4. 原句:“莫春者。”(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用“莫”通“暮”,意思为“到了春天的末尾时节、晚春时期”。 译文:在春末的时候,天气开始变得温暖。

  5. 原句:“无他,但手熟尔。”(出自《卖油翁》) 用“尔”通“耳”,意思是“而已,罢了”。 译文: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手法熟练而已。

分词解释

tōng

1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2 懂得,彻底明了:~晓。~彻。~今博古。~情达理。3 传达:~令。~讯。~报。~告。~知。~缉。~谍。4 往来交接:~敌。~商。~邮。~融。~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5 普遍、全:~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6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奸。私~。

jiǎ,jià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山。~话。~冒。~释。~死。虚~。真~。弄虚作~。2 借用,利用:~借。~货。~道(借路)。~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公济私。不~思索(用不着想)。3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设。~使。~令。~如。~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