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而即发的拼音、解释、组词
触而即发的简介: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一触即发」。见「一触即发」条。
2. 此处所列为「一触即发」之典源,提供参考。 ※明.李开先1>〈原性堂记〉(据《李中麓闲居集.卷一一》引)近城园有一堂,已名之曰「面山」矣。客有过而谓予,何不改称「原性」。乃怆然2>有感于前事3>,而欣然即易4>其旧名。予方有意,触而即发,不知客何所见,适投其机乎? 〔注解〕 (1) 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自称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东章丘人。他前后做官十几年,罢官还乡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 (2) 怆然:悲伤哀痛的样子。 (3) 前事:指与张龙湖二十余年前谈话的事。张氏是个理学家,为文多谈原命与原性,他与李开先执手独处时,谈到「命」与「性」,前人所论均不够深入,其时能论者,非张氏即李氏也,并勉李氏多多用心,李氏乃铭记在心。 (4) 易:改变。
3. 此处所列为「一触即发」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一触即发」典源作「触而即发」。指一经触动而立即有所感发或反应,多用于感情方面。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自称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东章丘人。他前后做官十几年,罢官还乡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他以前认识一位前辈朋友张龙明。张氏曾私下托付他,将毕生之作〈原命〉、〈原性〉二文传世下去。二十几年来,他谨记于心。后来,在他的作品《李中麓闲居集.原性堂记》中记载:他有一间本来名为「面山」的屋子,有一次,来访的客人问他,为何不改称「原性」?李开先一听,有感于和张龙湖的往事,于是欣喜地就把屋子改名了。他在文章中说他改屋名是本来内心即存有「原性」之念,被客人之言触动而发,不知客人为何也和他有相同的见解呢?后来「一触即发」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转用来比喻很紧张的情势或很危险的时刻。
词语解析
触而即发(chù ér jí fā)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军事术语。字面意思是指弓箭上弦拉满后,轻轻一碰就会立刻发射出去,形容事物处在紧张的状态中,稍有触动便会引发剧烈变化或爆发。
- 引申义:比喻事情正处于一触即发的紧急状态,随时可能发展成某种结果。
- 情感色彩:一般为中性词,但多用于描述紧急、危险的情况,表达一种迫切感和紧张感。
5个造句
- 晚上十点的酒馆里人声鼎沸,气氛如触而即发的炸弹,稍有不慎便会引来一场争斗。
- 在这场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如果再有一方忍不住率先发言,那么争论可能会变得不可收拾,甚至发展成激烈的冲突。
- 随着比赛进入尾声,两支队伍之间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烈,仿佛一不小心就会爆发一场决斗。
- 两人多年的积怨,在这个意外的事件中被激发出来,使他们的矛盾关系达到了触而即发的程度。
- 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内部却暗流涌动。公司上下人心惶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大规模裁员风波。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触而即发”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及其含义。
分词解释
chù
1 抵、顶:抵~。“羝羊~藩,赢其角”。2 碰,撞:~礁。~电。~动。~摸。~发。~犯。~怒。3 遇着:接~。~觉(jué)。~目惊心。~角(jiǎo)。~景生情。~类旁通。4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忽有所~。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jí
1 就是:知识~力量。2 当时或当地:~日。~刻。~席。~景。在~。~兴(xìng )。3 就,便:黎明~起。4 假如,倘若:~使。~便(biàn )。~或。~令。5 靠近:不~不离。6 到,开始从事:~位。fā,fà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2 放,射:~射。百~百中。焕~。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4 散开,分散:~散。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6 打开,揭露:~现。~掘。7 产生,出现:~生。~愤。奋~。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9 显现,显出:~病。~抖。~憷。10 开始动作:~动。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