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疾呼的拼音、解释、组词
大声疾呼的简介:
dà shēng jí hū
疾:快。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疾:快。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疾,急促。「大声疾呼」指大声而急促的呼喊。语本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后亦用「大声疾呼」比喻大力地提倡、号召。
2. 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据《全唐文.卷五五一.韩愈》引)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合下1>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2>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 〔注解〕 (1) 合下:即「阁下」,为对人的敬称。初为对显贵者的尊称,后乃泛用。 (2) 全:使完整而没有缺憾。
3. 「大声疾呼」的「疾」,原为急促的意思,整个词语则是指大声而急促的呼喊,见于唐人韩愈的〈后十九日复上书〉,内容中有一段话说道:「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合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您看到有人陷于极度的危难,也听到他大声而急促地呼救,您将会过去施予援手,或是视而不见,见死不救呢?后来「大声疾呼」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大声而急促的呼喊。
1. 大力的提倡、号召。【例】他大声疾呼希望全民都加入保护稀有动物的行列。
1. 大声而急促的呼喊,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引申为大力的提倡、号召。《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大声疾呼曰:『昭义侍中大军到矣!』」也作「疾声大呼」。
《大声疾呼》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对某种问题或情况感到非常强烈、急迫和担忧,从而以极大的声音发出警报或提出呼吁。这个成语中的“疾”是急速的意思,“呼”是呼唤、叫喊的动作,合在一起就是用很大的声音去快速地或者紧急地进行呼吁。
详细解释
- 出处:此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一》中,原意是指在危机情况下迅速大声地发出警告或呼吁。
- 使用场合:适用于描述个人对于某件事情的强烈关注和积极应对的态度,多用于强调紧迫性、重要性和紧急情况下的行动力。
- 情感色彩: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表明说话者情绪较为激动,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急切的方式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造句
- 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大声疾呼,呼吁大家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活动。
-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保人士纷纷大声疾呼,希望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护自然。
- 为了提高公共安全意识,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大声疾呼,提醒居民注意防火防盗。
- 看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大声疾呼,倡导建立和谐友善的同学关系。
-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消费者协会代表大声疾呼,要求加强监管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分词解释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声
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疾
jí
1 病,身体不舒适:~病。目~。残~。讳~忌医。2 一般的痛苦:~苦。3 疼痛:~首蹙额。4 恨:~恶如仇。5 同“ 嫉 ”,妒忌。6 弊病,缺点:“寡人有~”。7 快,迅速:~步。~走。~进。~驰。~足先得。
呼
hū
1 喊:~喊。~声。~吁。~天号(háo )地。2 唤,叫:~唤。~叫。~应。~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共同做坏事)。3 往外出气,与“吸”相对:~气。~吸。4 象声词:~地跳起来。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