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露肘的拼音、解释、组词
捉襟露肘的简介:
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肘子。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亦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同“捉衿见肘”。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捉襟见肘」。见「捉襟见肘」条。
2. 此处所列为「捉襟见肘」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让王》1>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2>,十年不制衣,正冠3>而缨4>绝,捉衿5>而肘见,纳屦6>而踵决7>。曳????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韩诗外传.卷一》。 (2) 举火:生火煮饭。 (3) 正冠:把帽子戴正。冠,音ㄍㄨㄢ。 (4) 缨:系帽的带子。 (5) 捉衿:抓住胸前的衣襟。衿,音ㄐ|ㄣ,同「襟」,古代衣服的衣领。 (6) 屦:音ㄐㄩˋ,鞋子。 (7) 踵决:脚后跟露出来。踵,脚后跟。〔参考资料〕 《韩诗外传.卷一》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
3. 此处所列为「捉襟见肘」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捉襟见肘」的意思是说人所穿的衣服完全破烂,才抓住衣襟免于露胸,又露出了手肘。《庄子.让王》篇载:曾子在卫国的时候,十年都没有添制新衣,要把帽子戴正,帽带就断了;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来;穿上鞋子,脚后跟又钻了出来;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后来「捉襟见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衣衫破败,生活困窘,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摊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韩诗外传.卷一》则提到孔子的学生原宪过著贫苦的生活,「振襟则肘见」,但却自得其乐,沉浸在求学、求道的快乐中。其中「振襟肘见」一语,跟「捉襟见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现今则常用「捉襟见肘」比喻困乏不足、穷于应付的窘态。
《捉襟露肘》这成语出自于《庄子·让王》,用来形容衣服破烂,比喻生活贫困、衣衫褴褛的状态。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因过于简朴或贫穷而难以遮体的情况。
详细解释:
- 捉襟:提起衣服的下摆;露肘:露出手臂上的关节。
-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因为衣物破旧而不得不频繁调整衣袖来避免身体外露的情景,进而形容其生活非常窘迫、贫困。
造句:
- 那个时候我们家经济条件很差,哥哥的衣服都是捉襟见肘的。
- 这位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日子过得很清贫,常常捉襟露肘。
- 爷爷年纪大了,衣服破旧得连补丁都没地方贴了,真是捉襟见肘。
- 贫穷让他不得不将就穿一些破旧的衣物,几乎每次都要捉襟露肘才能遮体。
- 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好穿着一件单薄的衣衫在寒冷中瑟缩,真是捉襟见肘。
分词解释
zhuō
1 抓,逮:~拿。~奸。~贼。~弄。捕~。捕风~影。2 握:~笔。~刀(代人作文)。~襟见肘。jīn
1 衣服的胸前部分:大~。对~。底~。~带(亦喻山川屏障环绕,地势险要)。~要(亦喻军事上险要的地理位置)。2 胸怀,抱负:~怀。胸~。3 姐妹的丈夫之间的称呼:连~。lòu,lù
1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水。白~。寒~。朝(zhāo )~。甘~。2 在室外,无遮盖:~天。~宿。~营。3 加入药料或果子汁制成的饮料或药剂:~酒。枇杷~。4 滋润:覆~万民。5 表现,显现:~布(a.通告;b.古代指未加封缄的文书;c.檄文;d.捷报等)。~骨。袒~。吐~。揭~。暴~。zhǒu
1 上臂与前臂相接处向外凸起的部分:胳膊~儿。掣~(捉住其肘,喻阻挠别人做事)。~子(a.肘;b.指食品的猪腿上半部)。